专家门诊背离初衷?面临重重质疑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9-08-26 02:39:15
20多年来,专家门诊在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发挥优质医疗资源作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却面临重重质疑之声——
编者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状况,无论疑难杂症,还是头疼脑热,到大医院看专家门诊成为很多人的就医方式。专
家门诊“一号难求”,倒卖专家号的“号贩子”屡打不尽,已不是新闻。与此同时,对专家门诊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挂号费太高,没有体现国家医疗资源的公益性;有些专家医疗水平名不副实……甚至有呼声要取消专家门诊。
那么,如何规范、完善专家门诊制度,让专家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政府、医院、患者应分别承担怎样的责任?
嘉宾:
冯世良: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院长
代涛: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管理学教授
欧文斌:空军总医院门诊部主任
专家门诊背离初衷?
主持人:我国的专家门诊制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代涛: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患者尤其是重病和疑难杂症患者很想到医院找名医、找专家看病,但由于渠道不畅通,看病难、看名医更难。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专家门诊应运而生,成为对普通门诊服务的一种补充。20多年来,专家门诊在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发挥优质医疗资源作用、调动专家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接受和认可。
主持人:那么,专家门诊的现状是否还符合其设立初衷?
代涛: 专家门诊通常是由医疗机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临床诊治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医务人员参加的门诊。最初,是以一些老专家为主,但是近些年,不同级别的医院、不同的学科专业都纷纷设立专家门诊,过快的增长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专家的资格准入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一些批评甚至指责有一定道理,的的确确存在名不副实的专家,但决不能把少数“所谓的专家”与整个医疗专家队伍混淆起来。有些医院可能存在着通过专家门诊吸引患者,甚至提高挂号费增加收入的情况,但这不是设立专家门诊的初衷,也不是主流,更不是全部。
第二,专家门诊的管理上也存在问题。究竟应该设立多少专家门诊,它所占的门诊比例应是多少,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说,应该是在整个门诊量的15%为正常,也有人说不能超过1/2。我认为,比例多少不是最核心问题,重要的是专家门诊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多人抱怨挂专家号难,候诊时间长,看病时间短,诊疗水平低等,这些情况确实存在,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专家门诊供不应求。
第三,公众对专家门诊存在迷信心理,什么病都去找专家。公众有权利选择专家,但是在专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让最需要的人看上专家,这对医院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是一个挑战。
第四,不能孤立地看待专家门诊问题。专家门诊只是医院提供服务的一个方面,而医疗服务体系也只是医疗卫生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专家门诊种种问题的凸显,在于我们国家医疗管理体制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合理、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收费制度不科学等。比如,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门诊缺乏合理的分流和双向转诊机制等。
质疑声中何去何从?
主持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冯世良院长,在去年两会上提交了“取消专家门诊”的提案,曾一度引起热议。
冯世良:我给专家门诊提了很多很多意见,甚至建议取消专家门诊。因为专家门诊挂号费比普通门诊高得多,已经成了高价门诊。我前几天去了一个三甲医院,他们每个专家门诊的收费是200元,专家个人可以得到75元,而且是物价部门批准的。我看后,感触颇多。如果专家门诊不收高价,我完全支持,可一旦收了高价,就变味了。
这涉及到医疗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问题。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病人由太太陪着来看专家门诊,他说就是头晕,问害了什么病?后来他太太说:“他成天打麻将,打了一夜能不迷糊吗?”专家说:“好好休息就行了”。而一个病情很重的农民工,没有钱去挂专家号,病情就被延误了。如果专家门诊规定必须一个病人看20分钟,不能两三分钟了事,那么一个病人花几百元挂号,就等于把这个专家的时段买断。也就是说这20分钟不是为病情服务,是为钱服务。要是这样的话,专家门诊就没有存在延续的必要。
我们的专家怎么成为专家的?有几个基础:一是父母的付出,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一是党和政府为他深造大量投入;另外,成就一个专家也有病人的贡献,病人让医生积累了大量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因此,专家理应回馈社会。
主持人:冯院长对病人饱含感情。您认为怎样的诊疗制度才更符合现实需要?
冯世良: 其实,有一种专家诊疗制度一直在延用,在病房被叫作“三级医生查房”。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所在的医院一直在实行这种方法。门诊有了病人,普通医生看,看不了要请主任看,主任看不了要请教授,逐级会诊,这叫会诊制。这种制度延续50多年了,非常好,没耽误过病人。还可通过传帮带,为基层医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代涛: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医疗服务的体系建设或体制问题。我们一直重医院建设,轻基层的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现在,城市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其实就是把病人吸引到社区医院。当然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让患者信任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政府一定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如果这个体系健全了,医院的门诊量就会下降,更好地服务真正有需要的疑难危重病人。
还有,医院的补偿机制问题。在国家医疗卫生总费用当中,我国政府支付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个人支付比例非常高,所以,大家感到看病贵。专家的知识和劳动是有价值的,应该得到尊重,有所补偿,这值得研究。不一定非让患者去补偿,但是应该有补偿渠道。当然,这里不包括那些“伪专家”。
最新资讯
-
08-11 1
-
08-07 0
-
08-27 2
-
新京报:开胸验肺的医院不应"罚"而应"奖
01-08 1
-
11-30 0
-
08-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