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奥核酸经销商怒诉生产商

发布时间:2019-08-10 18:18:15


,称大连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珍奥集团)涉嫌“产品配方有问题”。据记者了解,海佑公司曾是珍奥集团在江苏、山东两省的代理销售公司,销售珍奥集团旗下的珍奥核酸系列保健品。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为何会反目成仇,并且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众多消费者投诉带来警示

  据海佑公司总裁助理俞博介绍,海佑公司批量经销珍奥集团生产的“珍奥”保健产品始自2004年。2005年2月,该公司与珍奥集团下属机构珍奥集团苏鲁联络处签订一份《经营协议书》,协议约定海佑公司非独家销售珍奥集团生产的“珍奥核酸胶囊、珍奥托玛琳系列”产品,经销区域为山东省和江苏省。

“说实在话,我们在签协议前就陆续接到一些消费者的反映,表示服用珍奥核酸产品后出现身体不适、尿酸增高等不良反应。”俞博表示,当时他们就此问题及时向珍奥集团进行反馈,但对方回复说这些都是个案,也可能不是其产品引起的。于是,海佑公司向投诉的消费者耐心解释,有的还以退款来息事宁人。但是,“此后几个月内,投诉的人越来越多,且症状都集中在长期服用珍奥核酸后出现了腿酸、痛风及手指变形等,这让我们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投诉并要求退货的压力,一方面是珍奥集团轻描淡写的解释与不愿退货的反应,这使海佑公司左右为难。俞博说,公司高层经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产品真有问题,卖给那些渴盼健康长寿的中老年人就太不道德,坑害广大消费者、损害公司形象的行为决不能干。2005年5、6月份,海佑公司基本上不再推销珍奥核酸产品,同时和国内多位专家及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探询核酸到底是什么东西,长期服用核酸类保健品对人体是否有害?

  送检结果让合作伙伴反目

  2005年8月31日,珍奥集团单方面宣布与海佑公司终止协议,并拒绝收回海佑公司手中尚存的1260多箱珍奥核酸胶囊。

  2007年4月至7月,由海佑公司送检的不同批号的珍奥核酸胶囊检验报告结果相继出来,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2003年版《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均从样品中检验出其含有总黄酮、总皂甙(以人参皂甙Re计)、维生素C、维生素E等成分。这令海佑公司方面感到意外,,其主要原料为绿豆、赤小豆、豇豆和黑豆,而通过酶解继续制得的核酸产品中不可能含有大量总黄酮,更不会产生人参成分(一般来说参类的东西才能含有人参皂甙成分)。

  2007年8月份,海佑公司据此向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违反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保健食品生产者必须按照批准的内容组织生产,不得改变产品的配方、生产工艺、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产品名称、标签、说明书等”。为此,海佑公司要求珍奥集团退货返款并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

  海佑公司的代理律师、山东德义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涛表示,。至于长期服用珍奥核酸产品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海佑无权得出结论。不过他们正在努力收集一些消费者资料,以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甄别。

  “核酸保健品”系商业骗局?

  俞博表示,2007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核酸类保健食品的不适宜人群,由“痛风患者”更改为“痛风患者、血尿酸高者、肾功能异常者”,并要求已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且不适宜人群为“痛风患者”的核酸类保健食品,自2008年11月1日起生产的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必须更改过来。为此,他提醒已经服用珍奥核酸两年以上的消费者,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尿酸检查。

   昨日13时20分左右,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拨打大连珍奥集团800-890-9555免费咨询热线,询问老人长期服用珍奥核酸胶囊后是否会引起尿酸增高,一位自称是专家的女士解释说,可能导致尿酸增高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因素,有肾功能障碍,还有长期服用一些药物等等。一般来说,尿酸高有痛风病状的人也不是绝对不能服用核酸产品。该女士最后还表示,她自己就长期服用珍奥核酸,一点问题都没有。

  既然产品没有问题,珍奥集团却为何要悄悄更换产品配方呢?保健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常要更换配方是需要重新申报生产销售批文的,等于是重新做一个产品。私自更换保健品配方是很严重的问题,一般公司不会铤而走险的。

而著名的打假斗士方舟子早在2001年就已经提出,“只要学一点生物化学常识就可以知道,虽然核酸做为遗传物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至关重要,但是人体中的核酸都是人体用其他化学物质自我合成的,并不从膳食中直接吸收。膳食中的核酸都将在消化道中被彻底分解掉。因此生物医学界公认核酸不是营养物质,口服核酸不仅不能起到营养、保健作用,而且核酸吃多了,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会导致痛风和结石等疾病。所谓‘核酸保健品’,完全是一个伪科学商业骗局。这个商业骗局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1981年,它被美国法庭认定为商业骗局后,在美国就基本消失了,然而20年后却在中国重新出现,而且有多名中国科研人员为之捧场。”

据悉,此案在首次开庭无果后,近期将迎来第二次庭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