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有关的医疗事故

发布时间:2020-10-31 21:32:15


例1 男,57岁。因发热、乏力3天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给予10%葡萄糖液及庆大毒素静脉滴注,2小时后,突然感寒战、发热,接着大汗淋漓。小便失禁、神志朦胧,反射迟钝,经抢救无效死亡。死后将剩余液体做家兔热原试验。结果液体阴性,但液体通过皮管后为阳性。

例2 男,25岁。因头痛、发热2天住卫生队治疗。体温39.4℃,脉搏120/min,咽部明显充血,扁桃腺Ⅱ0肿大。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输葡萄糖氯化钠液500ml,内加四环素0.5g。当输250ml时,患者出现发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立即停止输液,肌注非那根25mg,未见好转。半小时后,患者进入昏迷,虽经多方抢救无效而死亡。

例3 女,16岁。因发热、呕吐、腹痛、腹泻3天,以急性阑尾炎诊断入院。经复方氯化钠液加四环素0.5g,输入120ml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及全身性荨麻疹,血压9.3/5.3kPa(70/40mmHg),两肺闻及哮鸣音,立即停止输液并进行抢救,3小时后死亡。

例4 女,1岁。因烫伤及发热6天入院,体温37.8℃,双手背及左腿部浅Ⅱ0烫伤。入院后给青、链霉素肌注,并于11小时内内补液1,200ml,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后75分钟内又输入生理盐水200ml,致使出现惊厥、抽搐、发绀和吐出粉红色泡沫痰,抢救无效而死亡。

例1~2均属热原反应致死,前者是因输液管所致,而后者则是液体本身引起的致热原反应。输液管所致的热原反应在输液时发生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输液管煮沸清洗不够彻底,或没有很好用新鲜蒸馏水分充分冲洗。或者水源本身就含有大量致热原。而液体致热原除液体本身外,加入的药物亦是最重要来源。

例3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及全身荨麻次等过敏反应。输液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典型的Ⅰ型免疫应答反应,主要是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lgE)。这些lgE具有强烈的亲细胞性,能与皮肤、支气管、血管等靶器官的肥大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相结合。当同一抗原物质与这个致敏的个体再次相遇时,抗原就会与这些细胞上的致敏的lgE结合,命名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织胺、缓激肽及慢反应物质等具有生理性的物质,从而引起上述的过敏反应。这种反应,一般进展迅速,酷似青霉素样过敏反应,患者常常很快出现休克而死亡。一般氯化钠、葡萄糖很少有有过敏反应,但如在液体中加入其它药物,引起过敏反应发生率就明显增加。本例中加入四环素是否与之有关,值得考虑。

例4为输液过量所致的急性心力衰竭、脑水肿的患者。输液时当滴注过快、过量,可使总体水量增加,细胞外液容量扩张,呈低张状态,水分赂细胞内移动后,使细胞发生水肿,不仅组织间隙水过多,发生皮下水肿,同时也可以发生肺水肿,脑水肿而死亡。这种严重的状态称为水中毒。尤其在心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良、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紊乱时更易出现。例4就属输液过量所致的水中毒,表现为肺、脑水肿而死亡。在首次补液后已出现呼吸困难,应该理解到可能是输液过多而停止输液,但医嘱合肥市继续输液200ml,说明经治医生对水、电解质平衡有关知识认识不足。

此外,输液不当还可由于液体选用不当、操作不慎、药物配伍错误,或病原菌污染等,引起全身性反应。尚可由于长期使用高渗葡萄糖、刺激血管内膜的药物(红霉素、氯化钾等),引起静脉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等局部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