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教授死在自己人手里

发布时间:2020-03-06 09:46:15


  死在自己人手里,不知道北大的医学教授熊卓为能否瞑目。抛开没有执业资格这些法律问题,熊卓为教授其实是死在对医院潜规则的无知和医疗资源短缺的医疗痼疾中。在当下纷繁的医患乱象中,熊卓为教授绝不是最后一个倒在手术台上的人,只不过北大医学教授死在自己服务的三甲医院,独占优质资源和人际关系而不用,要么就是过于自信,要么就是过于倏忽,的确有点黑色幽默。

  三甲医院的问题之多,已经不是一个个案的问题,但愿公众能够透过熊卓为案,看到三甲医院的根本问题,减少无谓的伤害和牺牲。如果我们探究一下三甲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也许就会对教授的死多了一份制度性的追问和释然,并聚焦三甲医院的改革,如此,教授死在自己人手里的黑色幽默才有一份迟到的修正。

  三甲医院的GDP工程当是谭教授死亡的真正元凶。在不少三甲医院,科室承包、奖金挂钩、药品提成的医疗痼疾并没有根本改善,何况三年前的医疗环境。

  正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这位当事医院的当家人在今年接受新华网在线访谈公立医院改革所言:“目前医院的收入90%多一些主要是靠从病人身上收取,在北大医院,每年药费的流水是5—6亿,乘以15%就是七八千万,这七八千万都取消了,可能会对医院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困难”,按照刘玉村提供的数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纯收入大约在2.4亿,不比一家大型企业的利润低。三甲医院为了追求跨越式发展,为了所谓的公益与发展兼顾,往往牺牲了服务质量,得到了日益好看的门诊量和数据,为了应付日益繁重的医疗任务,大量初出茅庐的学生推上了一线,这些医疗机构经济利益背后的利益驱动才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

  看看这些医院引以为豪的一些宣传材料,公众也就明白了其中的强大医疗GDP冲动。

  2006年 5月8日,门诊量达870人,再创日门诊量最高纪录,显示出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的丰硕成果。到2009年,日均门急诊量4000人次,年收治病人23000余人,手术万余例。3年时间,仅仅门诊量就增长数倍,不知道医护人员增长几倍没有。此外,医院承担50万人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任务,62105人的公费医疗合同;承担医疗照顾合同8620人,及占北京八分之一的干部保健任务。但实际上,北京大学院共有51个病房,1368张病床,只有远在重庆的西南医院一半的床位。一方面是有限的资源,一方面是巨大的业务量,发生谭教授这样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三甲医院西南医院,截止2008年,“医院门急诊量185万人次,收容量8万人次,手术量3.8万台次,分别是五年前的2.3倍、1.8倍和2倍”, 尽管医院的业务量和收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筹集8亿的资金进行改造,但是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并没有增加一倍,收入倒是超过10亿,成了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医院,这些三甲医院的跨越式发展一是靠增加投入,但更多的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想来令人恐怖!

  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三甲医院当是改革的重点,对于一般性的疾病,老百姓大多能够应付,但是大病的问题多半需要到技术设备相对好一点的三甲医院,这无形中带来的医疗资源紧张和过渡医疗同时并存,正是三甲医院的创利冲动带来的,不打掉医疗GDP这个毒瘤,还会发生更多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