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漏诊为何频发生 5种方法远离看病风险

发布时间:2019-08-25 18:04:15


  被医院确诊为癌症,全家人都跟着担惊受怕,化疗放疗都做了,最后一检查,原来所谓的“癌细胞”根本是虚惊一场;或者相反,去医院检查时一切正常,但患者竟一年后发现是癌症晚期而死亡;本应是左腿手术,医生却误切除了患者的右腿……这样的事近年来屡见报端。人们不禁奇怪,为什么误诊、漏诊屡屡发生?,资料显示,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门诊误诊率为50%;住院做过各种检查后的误诊率为30%。甚至有人说,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在美国,误诊率更高,达到15%—40%,英国的误诊率为50%左右。如此多的误诊、漏诊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究竟有没有办法避免?

  疾病中癌症误诊率最高

  在所有疾病中,癌症是最容易被误诊的。这是哈佛大学针对美国大量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而在所有癌症中,最易被误诊的又是乳腺癌和直肠癌。在美国,6%—16%的乳腺癌因医生误诊或漏诊而耽误治疗。此外,还有一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如中风可能被误诊为眩晕、偏头痛或内耳疾病,心脏病发作有可能被误诊为压力或恐慌,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可能被误诊为抑郁症……

  2009年12月28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5岁的妮卡?奇特温自8岁起就被医生诊断为某种癌症,经过漫长的化疗及手术后才发现被误诊,不仅耽误了她真实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而且导致她终生失去生育能力。这一事件,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误诊丑闻。

  误诊、漏诊的危害并不限于此。哈佛大学医学院杰罗姆?葛洛普曼教授指出,一半的误诊、漏诊都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危害。,在中国,脑肿瘤的误诊率在70%左右,甚至高达100%。无论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的病变都能引起头痛、头晕,而CT和核磁共振不能检查出功能性病变,只能依靠医生的经验做判断。一旦判断不出来,病人就面临着延误治疗、加快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风险。

  误诊、漏诊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人体是个很复杂的系统。每个医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把误诊率降到最低,但还是有挂一漏万的情况发生。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小医生小错,大医生大错,新医生新错,老医生老错,这并不是说大医生、老医生的医术比不上小医生、新医生,而是他们遇到的疑难病例更多,诊断难度也更大。”全国全军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北京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纪小龙表示。

  最新一期美国《健康》杂志也援引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教授帕梅拉?茜因的话指出,现代医学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走错一个方向或错过一个路口,都会让治疗结果截然不同。医生治疗中的灵活性越大,可能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以下4点,是增加患者看病风险的最主要原因:

  1.诊断时间过短。在美国,平均每次门诊时间为7分钟。而在中国,暨南大学一附院副院长陈剑教授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开处方。如此短的交流时间,导致误诊、漏诊率大大增加。美国2004年一项研究显示,每100起医疗事故,就有63起因沟通不畅引起。

  2.医院分科太细。一个患者总是同时和很多医生打交道,比如血液问题需要看内科、血液科医生;乳房X光检查涉及到放射科医生;宫颈涂片涉及到妇科和病理科……看的医生越多,被误诊的几率就越大。如果这些医生开的药物互相影响,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3.医生草率、自信、古板。“三种医生最容易误诊患者的疾病。”葛洛普曼说,第一种人草率,仅凭表面症状就很快下结论;第二种人有思维定势,如果有15个患者因为流感来就诊,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第16个患者也是流感,而不去仔细排查其他症状相似的疾病;第三种人是古板的“书呆子”,如果一个更年期女性因为头疼、焦虑来就诊,他会认为这都是因更年期而起,而不考虑其他可能性。

  4.医生很少吸取教训。“虽然所有的医院和医生都在强调就医的安全性,但事实上,他们从中得到的教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波士顿布里汉姆女子医院质量与安全部主任泰嘉?甘地表示,如果病人的某种疾病在A医生处漏诊了,一年后在B医生处被查出来,A医生很可能对自己的漏诊一无所知。

  其实,导致误诊、漏诊的原因远不止以上几种。《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误诊误治研究会副主任陈晓红在调查分析了64万份文献误诊病历报告后,将误诊误治的原因归纳为16种,主要是:医生经验不足,缺乏对疾病的认识;问诊与检查没有取得共识;医生没有选择最有力的检查项目;过分依赖或重视检查结果;疾病本身缺乏特异性症状;医生的诊断思维方法有问题;疾病属国内罕见病、新病;并发症掩盖原发病;以罕见的症状反映疾病;病人主诉不确切,代诉病史不确切;病理诊断错误;病理切片不到位;多种疾病并存,漏掉主病;缺乏特异性诊断设备;对专家、权威盲从;病人故意隐瞒病情。

  此外,误诊、漏诊率的高低也和病人的就诊时间有关。病人可能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任何时期前来就诊。一般来说,就诊越晚,病症表现越完整和明显,诊断相对容易,但治疗效果却可能很差;就诊越早,可能是治疗的较好时机,但对早期病例,医生在诊断上却会碰到更大的困难。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最初1—2小时内,病人虽有明显症状,但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典型,血清酶也无异常表现;过1—2天,一切诊断依据都已展现,却已丧失了溶栓治疗的时机。

  5种方法远离看病风险

  “尽管会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但大家绝不能因噎废食,有病也不看。”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表示,患者有责任协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1.准备详细的病情资料。看病前准备好以前的病历、检查结果、就诊卡、身份证等;仔细回忆自己的病情,像头疼从哪天开始,疼痛程度和部位,一天内什么时间最疼,是否伴有其他症状;想想有没有家族病史,是否处于生理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是否正在进行其他治疗或服用其他药物。这些信息都会帮医生对你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

  2.不要暗示医生。要说“我肚子某某部位疼了3天”,而不要说“我觉得自己肯定得了阑尾炎”,这种带有暗示的话会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

  3.和医生互相尊重。“候诊的时候不要喧哗,等待前一个患者离开再进入诊室,坐下时向医生问个好……”王拥军说,医生并非冷漠无情,事实上,礼貌、懂得体谅人的患者比那些嚣张、喧哗的人更容易获得医生的关注。

  4.不懂就问。医嘱中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不论医生是非常耐心还是不耐烦。

  5.重大疾病要复查。纪小龙提醒,涉及到重大疾病的诊断,最好在两家以上医院做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致后再下结论。不要急于手术、放疗等会对身体造成损伤的治疗。“但如果是急性病,最好听从医生的安排,有些急病只有几个小时的抢救期,此时如果不信任医生到处转院,反而会耽误治疗。”王拥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