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孩到医院求治尿失禁切掉1颗肾病却没治好

发布时间:2019-08-12 15:56:15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她12岁了,还天天尿裤子;她一天换十多条裤子,身上还是一股尿臊味。

nbsp;nbsp;nbsp;nbsp;她的父母摆摊多年好不容易攒了点钱给她治病。但可悲的是,肾被医生切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尿失禁和肾没有关系。但是,肾已经没了。

nbsp;nbsp;nbsp;nbsp;小玉(化名),一个屡遭不幸的女孩,近日将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该院赔偿残疾赔偿金。经司法鉴定认定,小玉的伤残等级为“八级”。

nbsp;nbsp;nbsp;nbsp;治尿失禁 肾被切除了

nbsp;nbsp;nbsp;nbsp;由于先天原因,小玉裤裆被尿浸湿整整12年,医生说,这是“尿失禁”。她的父母亲都靠摆摊卖油条维持生活,收入不多,除了用于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之外,没有多少钱给小玉治病。

nbsp;nbsp;nbsp;nbsp;直到两年前,父母亲有了一点点积蓄后,东拼西凑了两万块钱,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家庭决定,要花钱给小玉治病。

nbsp;nbsp;nbsp;nbsp;到了厦门一家医院,接受检查后,医生诊断说,小玉右输尿管口异位、右肾发育不良、尿失禁、遗尿症。医生建议:切除右肾。想着女儿就快告别“病魔”了,父亲老陈毫不犹豫地同意手术。

nbsp;nbsp;nbsp;nbsp;手术还算成功,小玉一家人都以为做完手术孩子的病就好了,不过,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小玉“漏尿的次数”并没有减少,除了少一颗肾外。

nbsp;nbsp;nbsp;nbsp;父亲老陈说,他为此还多次询问过医生,但是医生答复他说,手术本身没有问题,需要小玉不断练习,以后会恢复正常的。这时,老陈已经对切除肾的决定起了疑心。

nbsp;nbsp;nbsp;nbsp;后来,他多方咨询后才知道,尿失禁的病没好,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的病原本就和肾没关系,肾原本没必要切除。为此,近日,。

nbsp;nbsp;nbsp;nbsp;法庭激辩:肾被切错了吗?

nbsp;nbsp;nbsp;nbsp;在老陈看来,既然切了肾,尿失禁就应该有好转,一点好转都没有表明切肾与治疗“尿失禁”没有关联,因此,医院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nbsp;nbsp;nbsp;nbsp;老陈说,领着女儿来医院的初衷是治漏尿的,可医生要切除右肾,“我只是一个农民工,我哪里知道什么医学知识,自然是医生怎么说,我们就同意怎么做”。

nbsp;nbsp;nbsp;nbsp;对此,医院辩解说,医学是门实践性科学,尿漏未有改善,是原有先天畸形的原因。虽然切肾后漏尿没好,但是医生对疾病存在思考、论证的过程无可厚非。右肾切除是有科学指征的,符合医疗常规,他们并无过错。此外,从手术同意书以及麻醉知情书可以看到,院方也用了“不能保证手术效果”等概况性语言进行陈述,且手术指征表明手术是必要的。

nbsp;nbsp;nbsp;nbsp;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初医院并没有告知:切肾后还有漏尿的可能。小玉的代理人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龚晓洪律师说,医院应该主动告知,没告知就是侵犯了小玉的知情权、选择权。而且,根据厦门市医学会的鉴定书,也表明医院术前告知不足,最关键的是“未告知手术后仍然存在漏尿的可能”,甚至相反地告知 “你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该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nbsp;nbsp;nbsp;nbsp;所以,龚律师认为,医院欺骗患者,就应该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nbsp;nbsp;nbsp;nbsp;历经二审 医院担责九成

nbsp;nbsp;nbsp;nbsp;这个案件历经两审,。一审判决后,医院不服,。

nbsp;nbsp;nbsp;nbsp;一审法官认为,小玉入住医院是为了治疗 “不自主溢尿”,医院有义务查找、确诊患者病因,并有义务履行告知义务,全面如实地告知患者病情,以使患者获悉实情,选择是否进行“右肾切除术”。然而,医院“术前告知存在不足”,最关键的是“未提及术后仍存在漏尿的可能”,致使患者产生误解。

nbsp;nbsp;nbsp;nbsp;法官认为,医院不能解决小玉的漏尿疾病,还令其丧失右肾,此举侵犯了小玉的知情权、选择权。法官还说:“依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而论,试问如果小玉知悉行‘右肾切除术’不但不能实现治疗漏尿的目的,而且对于身体健康并非确有必要,小玉怎么可能同意切肾?”

nbsp;nbsp;nbsp;nbsp;另外,法官还指出,除了没有及时告知外,医院还有一个过错: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所指出的,医院对漏尿与右肾切除的因果关系判断不准确。

nbsp;nbsp;nbsp;nbsp;因此,。二审基本维持了一审判决,不过,二审判决要求医院承担90%的赔偿责任,即支付残疾赔偿金14万多元,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并返还医疗费等。

nbsp;nbsp;nbsp;nbsp;人物特写

12岁小女孩的孤独童年

nbsp;nbsp;nbsp;nbsp;在陈父的带领下,导报记者来到了陈家的租住处:一个仅十几平方米的昏暗小屋。陈父告诉导报记者,小玉还有两个弟弟。在这个只容得下两张床的小房间里(小玉一张、其余四人一张),拥挤不堪地住着五个人。平常的日子里,因害怕小玉出去被人冷落欺负,父母总是交代小玉要呆在家里,不准她出去。

nbsp;nbsp;nbsp;nbsp;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孤独的小玉也需要交流,可除了父母,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同龄人愿做她的玩伴,小玉几乎是在同龄人的嘲笑和打骂中成长的。在父亲的记忆中,已数不清女儿“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的次数。妈妈说,小玉甚至还会被小她好几岁的孩子欺负。

nbsp;nbsp;nbsp;nbsp;艰辛的童年养成了小玉腼腆内向的性格,面对陌生人,她总是怯生生地看着,一言不发。即使在相处半天后,她还是不愿意和导报记者交流,只是说了一句“我不想读书”,就低着头使劲地绞衣角。

nbsp;nbsp;nbsp;nbsp;小玉不想读书是有原因的。她从小只要吃了有水分的东西,裤裆总是湿漉漉的,还伴着尿味。因此,不管去哪个班级,教室末排那个孤零零的角落似乎注定就是小玉的。

nbsp;nbsp;nbsp;nbsp;父亲说:“老师的疏忽和同学异样的眼光,是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因如此,小玉现在三年级都还没有毕业,就出现了厌学情绪。

nbsp;nbsp;nbsp;nbsp;“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通人家对子女的期许。但是对于小玉,老陈的期待很简单:“能把病治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