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病愈后不愿出院住医院5年

发布时间:2019-12-13 05:23:15


  到月,杭州近80岁的黄伯已在省人民医院“住院”整整5年了

  5年老人因“慢阻肺”住院治疗,病情好转稳定以后,身体各项指标显示均可出院,但他依然住着。5年中,医生次建议老人回家疗养,或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万有紧急情况再住进来,但黄大伯和子女们都不同意,觉得住在医院心里踏实,这一住就5年。

  记者近日在浙一、浙二、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等几家大医院调查发现,这样的“老病号”每家医院都有。

  调查:“无家可归”,病房成“我家”

  在省人民医院一病房里,黄大伯坐在床沿与人聊天,看上去身体硬朗,要不是穿着病号服,很难让人相信他是“病号”。

  5年前,黄大伯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住进医院。经过抗感染等及时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医生护士的照顾让黄大伯十分满意,到了医护人员劝他出院时,他就一拖再拖。

  几年来,黄大伯已经习惯了在医院的生活。他每天都醒得很早,在床上躺着,等护工把早点送到床头。到了7点多,是医生查房,多时候他都回答“还好”。和其他患者相比他要轻松得多,除了吃药外,平时偶尔吸一些氧气,遇到天气变化时,有时挂一瓶液体。而大多数时间,黄大伯不用吃药和挂液体。白天在病房,黄大伯就与其他病友聊天,或者看看报纸消遣。这5年来,他也不知道送走了多少同病房的病友,而他似乎成了病房的主人。

  其实,医生根据病情,认黄大伯早就可以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或回家调养。几年来医护人员许多次劝黄大伯和他的子女,但他都不愿意出院。

  劝多了,黄大伯火了,使出杀手锏,说已把自己住的房子卖了,现在是无“家”可归,你怎么办!老人家是铁了心住院。这下,医护人员傻了眼。

  黄大伯绝不是医院的第一个“长期房客”。记者从省中医院了解,一位中风住院的大妈,在医院治疗以后,留下后遗症,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但神志清楚。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医生评估完全符合出院标准。但老人回家,必须要有个保姆贴身照顾,还要细心的保姆才行。孝顺的儿子经济条件不错,也不放心把老娘交给农村保姆,于是发狠,在医院“包”下一个单间套房,让老母亲在医院颐养天年,由专业护士照顾。如今,老人已经在医院住了一年多。而像她这样病好了依然在医院“康复”的老人,仅一个病区就好几位。

  原因:医保体系下,住院似乎“划算”

  杭州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周围的老年人多了。像黄大伯这样首选在医院养老的现象,似乎很怪异。对这些人,医生护士们大倒苦水:有些老人身无分文,子女扔下就走,我们还要轮流给老人买饭,病好了老人怎么也不肯走。

  虽然黄大伯这样自断“后路”的病人是个别,但一住就是几年的病人,还真不在少数。一位医务人员告诉记者,在病房里,有人住5年不算稀奇,还有一住就是十几年的,医保全报销,甚至还有常年住在ICU(重症监护室)的。

  医院环境远不如家里,“黄大伯”们为何一直不肯出院?老人倒苦水,老毛病容易犯,有医生护士在身边放心,而子女忙工作,根本照顾不到那么细致。

  医护人员告诉记者,患者选择长期住院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一个长期住院的病人,在医院一天的床位费、伙食费和护理费、药费、治疗费加起来,自掏腰包的费用并不多。但是,一旦老人出了医院,也就出了医疗体系覆盖范围,自费住养老院,就不‘划算’了。”一位护士长算了一笔账。

  影响:一人一年占用30多人医疗资源

  医院到底是不是老人的“保险箱”?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于恩彦教授说:“长期住院对病人和医院都没好处。医院里各各样的病人,病菌自然也就比较多,老人抵抗力本来就相对较差,长时间生活在医院里,受到交叉感染的几率就比较大;同时,一个病房住了两三个人,病人、访客、医生、护士等出出进进,影响休息。”另外,作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于恩彦教授,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医院里生生死死的患者比较多,即使对健康人也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何况是身体并不好的老年人。

  最重要的,是有限的医疗资源浪费。综合性大医院以治疗急危重症病人为主要医疗任务,若患者长期住院,病床周转不过来,一些急需救治的重症病人就可能因为没有床位转院或等待拖延了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期。省人民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1天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患者如果在医院住一年,等于占用了30多人的医疗资源。

  业内人士指出,大医院的床位与宾馆床位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它包含着技术,甚至是高科技,如果一个病人完全可以出院而不肯出院,像住养老院一样长期住着,对医院来说就是经济损失。江苏省医疗机构因病人“恋”病房等原因,每年至少损失4亿元。我省卫生厅专家告诉记者,浙江的“浪费”不会比江苏省少。

  出路:增加康复机构,适当控制医保“口子”

  在新医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中,各级医院都把缩短平均住院日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抓,切实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一边是急等住院抢救的病人,一边是恋床“长期房客”,大医院大费脑筋。不少医生说,有些老人的确可怜,出院没有专业的康复机构,不少人因缺少照顾而“命不久矣”。但如果长期挤占大医院的床位,浪费大量本可以用于抢救更多人的医疗资源,无形中就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记者采访了省卫生厅等部门的专业人士,专家提出了3条出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应充分发挥,完善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适当增设一批老年病房与病床,来分流患者为大医院“减压”。目前各家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结对,给社区医生技术指导与培训机会,增强社区医院的公信力。

  支持开办老年康复医疗机构,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办老年康复医疗机构。

  参照国外医疗保险政策,对医保病人有所限制。如适当控制医保“口子”,对可出院而恋床的患者转为自费,约束病房“长期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