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规范化管理开始起步
发布时间:2019-08-26 08:14:15
市立医院开始在6个科室试点护工持证上岗,公司化管理
“一人住院,全家陪护”是当下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日前,市立医院对其托管的陪护公司的护工开展上岗培训,并在6个科室试点陪护管理,这是我市护工行业开始走向规范化的尝试。
护工行业待规范
上月底,张先生82岁高龄的父亲突发脑血栓,被紧急送到市立医院抢救,老人病情稳定后,医生告知需要住院治疗。张先生和妻子在外地做生意,老母亲也七老八十了,这下把一家人愁坏了。
“要不请个护工试试?”张先生跟母亲商量,母亲坚决不同意。原来,老太太认为护工都是来赚钱的,怎么可能一心对病人好?再加上她听周围老人说有的护工趁家属不在,不按时给病人喂水、喂饭,还偷吃病人水果、饭菜,这叫人如何放得下心?
张先生母亲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记者了解到,由于陪护属于一种劳务性质的市场行为,目前并无具体部门对其管理。医院护工的主要来源是病人之间或个体陪护介绍所介绍,不少医院内都形成了“地方帮”陪护团。陪护团之间恶性竞争,为抢病人互相争吵、打架的事时有发生,乱哄抬价格的行为也不在少数。有的陪护人员对意识不清的病人、难于活动的病人、无人探视的病人,偷工减料减少护理,更有不乏故意截留患者财物者。
“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护工没有医疗常识,护理的质量很差,结果不是越陪病情越好,而是越陪越糟。”市立医院副院长王玉玲说。
病人不满意护工要丢饭碗
最近,张先生得知,父亲住院的神经内科正试点陪护人员规范化管理,便来到医院病人服务中心寻找合适人选。
病人服务中心将张先生转介到了其托管的物业陪护公司,陪护公司了解病人情况和家属需求后,向张先生介绍了李炜。
李炜2004年从大连来到青岛,一开始做家庭护工,后来经中介所介绍到医院做护工。她在市内几家大医院转了个遍,边干边学习。2009年3月,市护理学会与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联合成立了青岛市护理技能培训基地,由资深护理专家讲授职业道德、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饮食营养、院内感染的预防、康复护理等知识。李炜参加了首期培训班,经过3个月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护工服务资质证。
如今,已成为资深护工的李炜负责为张先生的父亲24小时陪护,吃喝拉撒全包,每天还给老人擦身、翻身,看到父亲每天都清清爽爽的,张先生一家总算是松了口气。
“经过专业培训跟没经过专业培训的最大差别在于责任感,”李炜说,很多护工在病人家属在场时表现得很积极,家属一走就像换了个人,“对于一名专业护工来说,这是违背职业道德的。现在进了公司,如果两次让病人不满意被退回,饭碗就没了。”
呼唤出台行业规范
虽然每天“白加黑”陪护很辛苦,但李炜觉得工作更加踏实了。陪护公司跟病人家属签合同,陪护费用5天一结,工作24小时护理费100块钱,扣除10%的管理费用,剩下的都交给护工,解决了之前价格无序、护工“宰客”的行为,同时,护工的劳动权益也有了保障,再不用担心家属耍赖不给钱了。现在,市立医院陪护托管的物业陪护公司已经有110名护工登记在册,“一旦护理工作出现问题,将有案可查。”陪护公司王经理说。
护工行业走向规范是大势所趋。今年召开的市“两会”上,,尽快明确陪护从业人员的管理主体,由卫生和人社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各大医院作为具体的执行和日常管理主体。明确陪护从业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探索陪护行业实现企业化管理的新模式。 孙庆伟
最新资讯
-
09-29 0
-
08-30 1
-
08-11 0
-
"神秘医生"推出"陪诊服务"助患者避免大处方
08-21 2
-
08-13 1
-
08-2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