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科室发生医疗事故的常见原因
发布时间:2021-05-16 11:27:15
手术科室发生医疗事故的常见原因
1.1 病史不详、检查不全:术前病史采集不详,查体不仔细、不全面,相关辅助检查不完善所致的误诊、漏诊。
1.2 病情复杂、经验不足: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医生临床经验不足,又不及时请上级医师或相关科室会诊,所致治疗措施不当,延误治疗。
1.3 病情危重、术前失备:对急、危重患者病情变化缺乏应急判断能力,以致术前采取的措施不利,致病情恶化,为手术治疗失败埋下隐患。
1.4 推诿拒治、错失佳机:推诿患者或拒绝收治而使急、危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1.5 探查不细、漏诊延误:术中探查不仔细,导致漏诊,延误治疗。
1.6 术后欠察、并发恶化:术后病情观察不细,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术后并发症未及时诊断、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1:男,41岁。因上腹部被他人用刀刺伤1h入住某县医院。查体:体温脉搏呼吸正常,血压90/60mm Hg(1mm Hg=0.133 kPa),神清,心肺无异常。腹平坦,左上腹部见长约3.0cm纵形伤口,部分大网膜显露伤口外。左中腹压痛,反跳痛阳性,腹肌紧张,双肾区有叩击痛。入院诊断:上腹部刀刺伤(开放性)。入院后2h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行胃、横结肠、空肠贯穿伤修补术,大网膜、回肠系膜裂伤修补术,上腹部刀刺伤清创缝合术,腹腔引流术。术后补充临床诊断:胃、横结肠、空肠贯穿伤,大网膜、回肠系膜破裂伤。术后给予抗休克、抗炎、输血、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血压及其他主要生命体征仍不稳定,血压须升压药维持,考虑有其他脏器损伤或血管损伤而致持续出血的可能性,于术后近10h再次开腹探查,见左侧后腹膜广泛血肿,清除积血计约2000ml,给予出血血管缝扎。术后经抗休克、抗炎、输血、支持、对症治疗无效,最终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尸体解剖结论为:该患系因锐器刺伤左上腹部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患方认为:患者死亡是医务人员工作严重不负责造成的。经鉴定,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考虑患者本身病情较重,故院方负次要责任。
导致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为:该患为锐器剌伤,第1次手术术中探查不细,发现降结肠根部已有轻度血肿,术者未予进一步探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第2次手术发现,该部位有近2 000ml血肿,且有2处活动性出血,证实第1次手术漏诊。由于术者严重不负责任,导致漏诊、延误治疗。术后患者血压一直下降,但医务人员却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未分析血压下降的真正原因,只是一味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治标不治本,最后导致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纵观整个治诊过程,术者、经治医生、值班护士都严重失职,如果有一个能够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都不会导致患者死亡的恶果。
2.2 案例2:男,33岁,因腰及骨盆部外伤,肿痛、不能活动2h入住某县医院。体温呼吸正常,血压120/90mm Hg。贫血貌,心肺无异常,全腹无触痛,腰部活动受限,右侧骶髂关节触痛(+),耻骨联合肿胀,触痛(+)。诊断:左髋臼骨折、左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右骶髂关节分离脱位、耻骨联合分离、创伤失血性休克、L4右横突骨折。入院后第2天晚出现腹胀且逐渐加重。第3天开始体温升高,腹胀明显,无排气排便。第18天左下腹部疼痛明显,左下腹穿刺,吸出脓性分泌物2ml。第19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盆腔处见一脓肿,内潴稀薄脓汁约100ml,并见少许粪便,直肠上段破裂,行腹腔引流术。术后第6天,左下腹引流口处有粪便溢出,体温在38.5~39.5℃之间,转上级医院诊治。上级医院又行剖腹探查见乙状结肠中段断裂,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患方认为,患者入院当日晚即出现腹胀、持续发热现象,过了19d后才实施手术,且手术探查不细,未发现乙状结肠中段断裂,手术方式错误。由于误诊、漏诊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乙状结肠部分切除的严重后果。经鉴定,构成四级医疗事故,医方承担完全责任。
导致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为:患者因外伤入住骨外科,病情较重,医生对骨科疾病进行诊治,治疗原则正确。对患者入院第2天即出现的腹胀、肠鸣音减弱、体温升高等症状未予重视。未给予全面系统的检查,未做腹透、腹部B超,当病情有变化时也未及时请普外科会诊,第19天才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直肠上段破裂,此时腹腔脓肿已形成,但术中探查不彻底,未发现乙状结肠中段断裂,在有脓汁、粪便存在的情况下,未行结肠造瘘术,术式错误。术后6d,引流口处有粪便溢出,体温升高,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行二次手术时发现乙状结肠断裂,最后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
3 结论
纵观上述病例,分析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对增强医护人员医疗安全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避免或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新资讯
-
08-20 1
-
08-02 2
-
08-10 0
-
01-20 2
-
08-09 2
-
08-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