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重组大纲

发布时间:2019-08-07 12:47:15


  近年来,上市公司重组风起云涌,方兴未艾,成为证券市场的持续热点。 一、上市公司重组的背景

  上市公司大规模重组,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1.上市公司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历年来上市公司业绩不断下滑,1998年平均每股收益0.199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966%,平均每股净资产2.502元;1997年平均每股收益0.273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999%,平均每股净资产2.479元;1998年27家 ST 公司(连续两年亏损, 或净资产跌破面值), 1999年增加到45家;1999年还出现了4家PT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公司, 按规定应该摘牌的公司)。(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2.由于历史原因,大量困难国有企业被优先推向股市。这些国有企业大多主导产业不明晰、资源配置分散、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高企。

  3.经济体制转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宏观经济调整,必然对上市公司造成巨大影响,上市公司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需要借重组进行战略性调整。

  二、案例分析

  案例1:广电股份

  1997年8月23日,公司以零价格出让下属的上海无线电四厂和十八厂。 两厂的基本情况:账面资产为21661万元和15096万元,负债为50502和60075万元,累计亏损为38092万元和53146万元。

  1997年12月24日,公司以9413.54万元价格向控股母公司出让上海录音器材厂,器材厂的基本数据:账面资产46332.66万元,负债44878.44万元,账面净资产1454. 22万元;1997年1-9月主营业务亏损228.08万元;在职职工1064 人, 离退体职工 574人。

  分析:广电股份把下属的无线电厂出让给控股公司,由控股公司对其实施破产,再由广电股份购回清算后的有效资产。一进一出,广电股份核销10.86亿元的债务。本次重组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国家下达的破产额度,另外上海市政府在人员安置方面也给予了积极支持。

  案例2:增发新股

  1998年沪深两市有8家上市公司(深惠中、 龙头股份等)进行了开创性的资产重组试点。内容是:①资产置换,将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部分或全部与控股母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②定向配售,资产置换出现的差额,折成股票,定向配售给控股母公司;③增发新股,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市公司向社会增发新股。

  分析:1.这次重组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业绩年年滑坡,经营困难,不注入优质资产,想要盘活存量资产根本不可能。它们已经或者将要丧失配股资格,如果再不重组,发展下甚至将丧失上市资格。

  2.这些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都有政论背景,都是上市公司的行政主管,而且控股公司均认为上市公司是很宝贵的资源,这是重组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

  重组效果:①公司资产质量改观,主营业务更加突出;②公司脱胎换骨,收入、利润高速增长;③新募资金既改善了公司的资金吠况,扩大了公司的生产规模,也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3:琼民源

  “琼民源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一起证券欺诈案件。其重组过程:1999年6月8日,由北京住总为主发起人,设立北京中关材科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中关村向北京住总定向增发18742.347万股股票。 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北京住总以18742.347万股中关村股票与琼民源18742.347万股社会公众股股票进行等量换股。7月12日,中关村交易所上市。8月6日。 中关村发布公告,按1:1

  分析:琼民源重组完全由政府组织策划,取得了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三赢的效果:1、对政府而言,解决了琼民源问题,稳定了证券市场;2、对北京住总,成功地借壳上市;3、对投资者,重组后中关村远远高于琼民源股票的价格, 获得投资收益。

  三、结论和建议

  从上市公司重组的案例研究中,我们发现:

  1.上市公司重组在调节行业结构、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及优化资源配置中有积极作用,应该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重组

  2.资产置换是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的主要形式。

  3.重组突击性强,在短时间完成,而已财务性重组居多。

  4.政府唱主角的重组不是纯商业意义的重组,政府的社会目标往往取代企业的商业目标。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所有者,还是从行政主管角度,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都必须得到政府支持。重组如果没有政府参与,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证券市场目前处于发育阶段,政府可以适当发挥调控作用;但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政府就应当淡出,让市场自行调节,使企业和投资银行成为重组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