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改制之创新内容形式

发布时间:2019-08-23 14:08:15


出版社改制内容创新形式不可避免,但许多报纸媒体对新媒体的应用,目前仍然只停留在粗浅的层面,由于没有找到成形的赢利模式,对于出版社改制如何内容创新的问题,绝大多数的报纸都在观望等待,都希望先行者的付出能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越是这样,我们似乎越难以看到报业在新媒体领域的实质突破,究其原因,报业向新媒体领域的拓展还没有能形成一种群体的进攻的力量。比如虽然报业一直在高举数字化的旗帜,但对数字化的理解却一直仅仅停留在对介质的应用上,而事实是,在新媒体上的布局算是一种管道的铺设,但光有管道依然是不够的,报纸或报社做为传统媒体,自有一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手法,因此,除了对新介质的利用外,传统的报人还要学会根据管道的特性加强对特定受众的研究,并以传媒行业的方式对受众加以挽留,只有如此,介质的作用才算显现。具体如:

流程要适应通讯社模式。

与以往只向一个媒体一种介质供应内容相比,为报业越发复杂的渠道终端提供内容显然

要吃力得多。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时效的差异。由于缺乏经验,许多报纸在引进新介质后,依旧采用旧的生产流程来发布内容,比如,一条新闻往往是先经过报社的审稿流程,在报纸上发表,然后再转载到报社的网站、手机报上,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原来网站与手机的优势就是其无法比拟的时效性,那么,一条新闻非得要等到报纸印出以后再传上网站与手机,新闻是否已经变成了旧闻,这样这些新媒体的优势完全没有得到体现;另一个问题是,既然报纸已经登了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还要用网络和手机再多看几遍呢,这无形中也会给那部分的重复的受众造成干扰。因此。较为理想的方式是,报纸媒体要勇敢地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彻底改造传统的出版流程,充分发挥新媒体应该有的优势。,再造后的流程更像是通讯社的新闻发布模式,内容生产中心如一个货源库存,不同的媒体编辑可以同时根据需要加工生产同一新闻源头的稿件,变成不同的可味在第一时间内上不同的媒体。其实这本身就是通讯社的发稿流程,这与报业做为报道业、内容产业的定位是完全相符的。

生产要强化互动性特点

如前文所言,我们一再强调新媒体与传统的报纸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互动,那么当报纸媒体向新媒体机构靠拢时,我们就有必要牢记这一点,对内容的生产必须在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上进行。原来的报纸媒体很少也很难及时掌握绝大多数读者的动态与需要,但现在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有了新的介质与媒体形式,转型成功的报业应该是能够建立起与读者和受众充分互通有无通道的报业。在面向受众传播内容信息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受众的感受和体验,换位思考,并最好将原来与受众充满神秘的接触多放到线下也就是现实生活中,通过以媒体为桥梁,内容的生产者要与受众经常面对面地坐到一起,探讨媒体的内容形式。甚至,由于网络与手机媒体的优良配置,受众本身就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报社的编辑部门仅仅起到加工厂的角色,如果真能如此,那应该算是一种成功。因为这样有受众高度参与性的媒体,必然会是受到市场好评的媒体,也才能算是成功的媒体。

内容要适应新介质特征

不断有人在各种场合强调,无论传媒的技术是多么的先进,形势是如何的发展,内容为王始终是报业的生命。这当然是正确的,报业就是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产业,没有了优质的内容,媒体拿什么吸引读者。但是真要站在一线去操作新闻,我们却又会发现,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再好的内容如果不能适应新介质的特征,则也可能养在深闺人难识。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流行信息快餐时代,人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不可能每条都有兴趣,因此标题与导语就很关键。有限的电脑与手机屏幕不可能显示新闻的全部内容,如果同一题材的稿子,标题与开头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受众当然就会被吸引关注全部,相反,如果沿用传统的写作手法,受众显然就没有耐心;再比如,同样题材的新闻,手机媒体所发自然只能短小精悍,网络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呈献,这就是新的介质赋予内容的不同的丰富的表达方式,作为生产者,我们要充分的研究、尊重并充分开发这些表达方式,好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得到体现从而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