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改制成果
发布时间:2020-01-12 01:43:15
作为全国高校出版社首批转企改制的试点单位之一,从2003年启动以来,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事实证明,清华大学出版社改制成果显著,责权分明,员工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出版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为其今后做强做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校支持变身
自清华大学出版社被列为首批转企改制试点单位以来,清华大学对于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转企工作及时启动推进顺利,2003年6月11日,清华大学第15次校会议讨论通过,清华大学出资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注册资金1.5亿元,经济性质全民所有制。随后,2004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顺利完成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实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积极支持下,出版社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成为市场经营主体。改革后的出版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由学校作为股东派出董事会,董事会任命社长,社长提名经营班子。学校以投入全部资产为限对出版社承担有限责任,出版社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经济和民事责任,社长对董事会负责,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按照公司法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据介绍,改制后出版社通过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合法性得到保证,发展壮大有法可依。使出版社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的保证。与此同时,转制后企业的合法性得到保证,并可以实行多方拓展。出版社在产权分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投资、融资,拓展新领域,甚至可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不断使出版社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转制以后出版社经营活动受社会监督,财务税收接受社会审计,学校作为投资者也能依法取得投资回报。
构建现代企业
对出版社来说,产权和员工安置问题是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改革中,首先明确国有资产授权,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者,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出版社通过审计事务所对出版社进行全面财务审计,完成清产核资,明确清华大学划转投入清华大学出版社国有资产,作为实现授权经营的基础,并在每个财务年度及时考核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效益和增值情况。
在实现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后,出版社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进一步规范。改制以后,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完全按照企业要求来进行制定,出版社按照规划目标成立了六个分社,分别给予更多的自主经营权。此外,按照企业重新规划企业薪酬体系,打破了铁饭碗,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干部按业绩可上可下,工资按效益可高可低,职工按合同可进可出。
妥善安置人员
在人员安置上,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在企业工作的事业编制员工,出版社实行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即事业编制的人员在出版社所有的工资、奖金这些收入,完成是按照出版社内部的企业薪酬体系来进行,虽然事业编制还有一套系列,但那一部分是虚拟进行,退休以后回到学校享受事业各种福利。这样出版社员工要以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再享受学校工资福利待遇,按照企业工资福利标准执行,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问题按学校规定解决。企业编制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等保险,由出版社缴纳规定的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据介绍,目前出版社共有员工400人,事业编制人员37人,接近10%,随着一些老同志的退休,事业编制人数还在逐年减少。
“体制改革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说既是管理体制转化,也是思想观念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创新原动力,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有关负责人如是说。在改革中,出版社一方面抓紧制订出版社发展战略,确定新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品牌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改制以后由于实行了全额成本核算,面向市场,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极大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选题图书结构得到优化,发货码洋从2003年的5.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近9亿元,效益显著提高。
最新资讯
-
07-14 1
-
08-08 0
-
08-25 1
-
12-23 1
-
10-31 2
-
08-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