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公司理财
发布时间:2019-08-17 12:14:15
公司治理与公司理财 公司治理作为公司理财的内部综合性环境,对企业理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有关理论考察来揭示其对公司理财的影响。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及其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推行,关于公司治理的有关问题正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司治理,其作用又何在呢?哈特基于合约的不完全性及委托代理论提出了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他认为“公司治理应被看做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合约中没有明确地设定。更准确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初始合约中没有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将决定其如何使用。”根据哈特的分析,只要有两个条件存在,治理结构问题就必然会在一个组织中存在并变得至关重要。第一个条件是代理问题,即企业相关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第二个条件是交易费用之大使代理问题不可能全部通过合约解决,即合约的不完全性。在没有代理问题的情况下,个人只管执行命令而对企业的结果毫不关心,其努力及所费的各种成本亦可直接得到补偿,因此不需采用激励的方法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也不需治理结构解决争端,因为此时并不存在任何争端,而在现实生活中,代理问题及合约的不完全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在哈特研究的基础上,张维迎进一步强调了企业经营者选择问题的重要性,张维迎认为:“企业治理是一种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来解决经营者激励和选择问题的机制。”企业是由不同的参与者通过契约关系组成的合作性组织,企业的所有参与方(要素所有者)从职能的角度可分为以下3类:即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经营者决定“干什么和如何干”,生产者则通过将投入转化为产出来执行经营者的决策;资本所有者则为经营者的决策提供融资。生产者和经营者因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总是作为企业的“内部成员”,而资本所有者则因为资本两权的可分离性而常常游离于企业生产经营之外,故资本所有者大多是作为企业的“外部成员”而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者与生产者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其与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冲突,代理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故在企业治理结构安排中应注重对经营者和生产者(主要是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从以上分析可知,公司治理结构既体现为企业各参与方的一种契约关系,又体现为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同时,它还是体现为企业内部各种权力包括(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经营者选择权等)约束和制衡机制,其内涵是丰富和深刻的。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应能发挥以下两方面的作用:激励和约束经营者和生产者;经营者选择。
二、公司治理对公司理财的影响
公司治理作为公司理财的内部微观环境,对公司理财活动的影响无疑应该是深刻而全面的。
1、通过对公司财务目标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理财。关于公司财务目标的表述有很多,典型的有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些表述都是奉行这样一个宗旨:经营者必须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然而,随着现代企业治理中对经营者、生产者及他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的提高,现代企业的财务目标正从单纯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向权衡相关者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偏移,企业资本所有者已不再成为企业财务目标的唯一取向,经营者、生产者及各种外部利益相关者也应该成为企业财务目标的考虑范畴。公司治理在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安排中注重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这样公司治理就势必会影响传统的公司财务目标,而公司财务目标对公司理财活动的影响又是显而易见的。
2、通过对公司财务主体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理财。公司财务主体是指企业从事财务活动的主体,企业财务主体对企业理财活动的作用无疑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及收益分配活动等等。同时,企业财务主体又是依存于企业所有权主体而存在的,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导致企业不同的财务主体,完整的企业财务主体应该体现为企业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配。而公司治理作为一种企业所有权配置机制,正是通过对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来生产和规范企业财务主体。同时,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及经营者选择问题的解决作为企业治理的两大作用亦可使经营者获得与其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剩余索取权,从而使财务主体的完整性得以加强。也就是说,企业治理对企业理财的影响可通过其对企业财务主体的影响来得以实现。
3、通过资本结构传导对公司理财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资本结构都是企业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结构:当企业正常经营并有偿债能力时,资本家(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就可掌握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而当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时,企业的控制权则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在前一种情况下,股东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治理机制来履行其控制权,以解决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问题:一方面通过董事会“用手投票”来直接控制经营者;另一方面通过股票市场“用脚投票”来间接控制经营者行为,此时,企业的股东拥有对企业经营者的最终控制权,在后一种情况下,债权人成为实际的剩余索取者,拥有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因此,企业控制权是否转移主要取决于企业资本结构,而且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权又是大不相同。
三、公司治理中的产权与财权在概念上的区别
同公司治理是以产权(广义的产权)为核心类似,企业财务治理则是以企业财权为核心的。讨论企业财务治理,首先对产权和财权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
1、产权与财权理解的角度不同。我国目前理论界对产权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来自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对产权的不同认识;另一方面则来自对产权所涵盖范围的认识差异。笔者认为,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对产权认识的差异将会逐渐缩小,直至融合。在这里,仅考虑对产权认识的第二方面的差异,可将产权作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权即前面所说的财产所有权,是指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狭义的产权又可称为原始产权或终极所有权;而广义的产权则除了包括财产所有权外,还包括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而引出来的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通常所说的企业产权及产权界定都是指这种广义的产权。因为狭义的产权即财务所有权都是在法律上已有明确任务的,因而也是非常明晰的,根本就不存在产权界定问题,而只有从广义上来理解产权,企业产权界定才有实际意义。
广义的产权亦可理解为法人产权或法人所有权。财权则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测、决策权等权能。对应的,企业财权则是企业财务主体对企业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财权显然也是以狭义的产权即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但是财权中的某些权能(如财务预测权)又不是狭义的产权所能完全涵盖的。在这里,笔者认为,只有广义的产权才能包容财权的方方面面,企业财权可以理解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一部分。而且,鉴于公司财务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企业财权还应该是企业所有权中的核心权能。
2、企业产权与财权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形式不同。概括地说,公司治理是一种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即广义的产权)安排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来解决因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即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题)及经营者的选择问题,而代理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企业相关成员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冲突,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问题也在绝大多数方面体现为经济利益方面的激励和约束。如何协调和解决好这种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是企业治理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从公司治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可将公司治理分解为:财务治理、生产治理、人事治理、市场治理等几个方面,公司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前面的分析表明公司治理是以产权(广义的)为核心和纽带的,而公司财务治理则是以企业财权为核心和纽带构成的。
笔者认为,所谓公司财务治理,应该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前面的讨论中讲到,企业财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测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在一个企业中,究竟谁拥有投资权、谁来行使筹资权、财务预测权和财务决策权归谁掌握,谁又拥有最终的收益权?这些正是企业财务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企业财务治理的这种财权安排是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仅能解决企业的财务激励和约束问题,而对于经营者的选择问题的解决则作用不大。
进一步考察公司财务治理带给企业的影响,公司财务治理的财权安排最终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首先是形成一种财务机制,从制度上影响企业;其次是形成特定的财务结构(或资本结构),从结构上影响企业。
最新资讯
-
08-17 1
-
08-03 0
-
08-20 2
-
09-01 1
-
08-06 2
-
08-2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