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事件背后的“幼师荒”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3月至7月的5个月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已有至少20起民办幼儿园幼师虐童事件发生,仅北京一地便有6起。且在这些事件中,暴力手段包括“胶带封嘴”“锯条锯手”,可谓多样。
危害不容小觑
“这些虐待行为将直接导致受虐儿童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且成年后倾向于表现出吸烟、酗酒、吸毒、自残等伤害身体的行为。”有业内专家指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体罚及其他身体虐待行为,会对认知行为能力尚不健全的幼儿造成极大伤害。
早在2012年,浙江温岭民办幼儿园教师颜艳红虐童行径曝光后,就有媒体报道称受害幼童小林(化名)曾出现连续噩梦现象,并在睡梦中高呼“放过我”。
“有时候,有些人会说孩子的伤只要没红没肿没流血那不就没事儿吗;就算是红肿流血了,抹点儿药,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对此,著名儿童心理治疗师余伟曾表示,受虐孩子心灵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这件事情会对孩子今后的一生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受虐孩子内心的伤害会直接影响到其成年以后,孩子会认为小孩子是不被尊重的,自己是不需要被尊重的。这样侮辱孩子,会使孩子对老师,对他们亲近的人产生质疑。孩子将来成年以后,会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一定问题。”余伟解释道。
此外,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虐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有报道引述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仅2010年一年,对儿童身体虐待所导致的恶果,就令中国GDP损失了500亿美元。此外,据世卫组织人员称,许多受虐儿童遭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对劳动力、生产效率、自杀率、人口数量都会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极有可能延续到他们的下一代。
处罚之手常“轻轻放下”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造成生理、心理双重损害的虐童事件,一直没有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3条第一款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类似事件发生后,辞退涉事教师,学校道歉自我检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早前曾对媒体质疑,“中国已出台了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关键是执行力不够,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而熊丙奇口中的这一套“规范流程”,却至今仍在继续上演。
“她拿着一个信封说,‘给孩子拿点儿钱,也不多,就几千块钱’。”
7月23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征仪爱德堡幼儿园虐童事件爆发后,受害儿童母亲表示,与幼儿园进行沟通后,幼儿园园长曾向她表示“想和解”。“但我拒绝了。”
随后,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向媒体回应称,经调查,位于科研路上的征仪爱德堡幼儿园并没有办园资质。
该工作人员称,征仪爱德堡幼儿园未经注册登记擅自举办幼儿园、擅自招收幼儿,经过确认其违法事实成立,已根据相关规定,对其作出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行政处罚。
“在个体性或范围不大的虐童事件发生后,幼儿园管理者通常会采取否认事实、庇护教师的做法,实在拖不过去,才开始跟家长谈赔偿,并将‘惹事’教师辞退了事。”有业内人士表示,某种意义上,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主管部门对待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后续处罚显得非常轻微。
对此,熊丙奇认为,一旦此类事件发生,应该依照现有的法律严肃问责,“教师要遵守法律的底线。按其行为,需要行政处理就按行政处理,记过或警告等等,情节严重的,如果触及教师资格底线,就要取消教师资格,触犯刑法的应转交司法机关。”
虐童事件背后的“幼师荒”
近年来,我国幼师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大量没有资质的幼儿教师流向学前教育领域。“先上岗再考证”成为多地应对“幼师荒”的办法。这意味着,在一些“幼师虐童”事件中,所谓的“幼师”并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
2015年6月,在福建一民办幼儿园,教师用订书机钉伤幼儿耳垂;几乎同一时期,北京房山一民办幼儿园的不少孩子被曝身上有疑似针扎的痕迹……
近年来,民办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何频发不止?根源何在?
幼师准入门槛被压低
伴随着大量“80后”“90后”独生子女逐渐进入适婚期和生育期,2008年至2012年间,,我国新增幼儿园入园人数达到1200万人次,而与之相关的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仅仅增长了约60万人。
2015年,根据全国政协委员张雪提供的数字,“我国0至6岁儿童多达1.3亿,而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十年间维持在0.03%至0.05%之间,学前教育始终处于我国财政结构的最边缘,并有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幼儿园老师的准入门槛也存在较大漏洞。
幼儿园老师是否具有幼师职业资格,在屡次虐童案被追责时都要被提出的一个问题。而有报道称,在全国的民办幼儿园专职教师中,仅有40%左右的教师拥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虽然我国在2011年就开始对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实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改革,但还是有大量没有资质的幼儿教师流向学前教育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表示。
为何这么多不具备幼教资格的老师能涌入幼儿园?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我国持有资格证的幼儿教师为147.9万人次,而幼儿园招收的幼儿则高达3685.76万人次,人数相差近25倍。
“按照国家规定较高配备的1∶9计算,我们还缺261.61万幼儿教师。这使得幼教从教门槛变低,很多地方都是先上岗再考证。”冯晓霞解释道。
学前教育短板埋隐患
同时,屡屡出现的“虐童”事件,也暴露了中国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短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当前我国公办幼儿园数量少,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民众需求,无法进入公办园的家庭只能选择民办幼儿园,甚至“黑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经费来源有限,政府对其奖补只是‘蜻蜓点水’式,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因此幼儿园只能靠多招生维持经营。”储朝晖解释道,,无形中增加了班级管理难度,给教师工作带来压力,一些教师便会将情绪化的态度带入工作。”
相对于公立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来说,很多私立幼儿园教师工资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都不完善,社会责任大、工作时间长,“这些原因也造成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个别幼儿教师伤害孩子的行为。”储朝晖补充道,“此前,陕西幼儿园给孩子们喂药,其原因就在于幼儿园希望借此提高出勤率,以增加收入。这也与幼儿教师的收入挂钩。”
“幼儿园教师很大一部分刚刚幼师毕业,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只是理论上学习过幼儿教育规律,在实践中遇到措不及防的问题,难以把握适度原则,这是造成虐童事件的教育根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晨此前也曾表示。
对此,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丁海东提出,中国的幼师专科院校办学门槛低、课程设置欠缺。“当市场需求量足够大时,各地纷纷增加幼师专科院校的设立,或以开设幼师专业作为学校生存的‘救命稻草’。办学门槛过低,把关不严,无法培养出综合素质过关的幼师资源。”
“一个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学前教育投入占教育公共总投入的比例看出,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大约是5%至6%。而我国这一比例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丁海东称。
专家:法律对虐童教师过于宽容
“我们现在的法律太不完善,很多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更像是一个宣言和原则,对于这些违法的教师太宽容,很多虐童事件曝光后,无法处置,难以量刑,当事人仅仅被拘留和罚款,最后便不了了之。”对于频发的“虐童事件”,冯晓霞表示,,还应该重在预防,防微杜渐。
“政府应该设立问责制度,介入司法程序。社会只是针对伤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进行惩罚,而对侵害未成年人权利的其他事务考虑不足,这也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存在的漏洞。”冯晓霞称,,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整个社会仍然没有形成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权利优先的现代儿童观。
对此,熊丙奇此前曾公开建议,现有的幼儿教育立法应进一步完善。应对教师的违规行为作出严格界定,尽快建立依法治校机制。对教师触犯法律的行为,应由司法部门独立开展调查,“司法部门不仅要调查涉事幼儿园及教师,还必须建立针对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追责机制,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虐童’事件发生。”
同时,丁海东也指出,。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师德进行定期考评,从长远来说,应以政府为主导,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建设,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丁海东说,教师待遇要切实提高,必须以制度和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让老师能够安心教学,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编辑: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