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医患矛盾

导读:如何破解医患矛盾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记者跟踪采访了几位儿科医生,发现他们处于高压且强负荷的工作当中,为节约时间,他们出诊时往往不敢喝水,基本做什么都是跑着来,患了咽喉炎只能用纸笔和患者交流。除了安抚充满焦虑和怀疑的家长,儿科医生有时还要面对生命的威胁。

  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已达到20万人,这样的数据意味着怎样的现实?来到儿童医院、儿研所、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我们就会看到,焦虑不安的家长带着或萎靡或啼哭的孩子排起令人绝望的长队,而医生们甚至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急匆匆跑来跑去,上一天的班下来,医护人员就像是打了一场仗那样身心俱疲。

  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但是付出与回报却远远难成正比。一方面,在以药补医的情况下,儿科用药比成人科要少很多,所以儿科医生的收入远低于成人科医生。另一方面,患儿家长恐怕是各种患者家属当中最焦虑的一群,他们给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有家长威胁医生:“这个孩子没了,你们也别想活……”

  这样的矛盾,虽然在儿童医院、儿科病房里显得更加突出,但也可以说是当下整个医患问题的一个缩影。

  就在本月5日,广东再次发生暴力伤医事件,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在家中被一名男子砍成重伤,行凶男子随后跳楼身亡。7日中午,陈仲伟因伤势过重辞世,医院通报称,砍人者自称1991年找陈医生做过口腔手术,现牙齿变色要求赔偿。

  尽管这一暴力事件的具体细节还需调查,据报道说凶手的精神很可能有问题,但回顾这些年来发生的数起伤医事件,医患之间的紧张与纠结、矛盾与痛苦,却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加以缓解。

  可以想象的是,当医患双方“相遇”的时候,如果大家能放松、舒缓些,就能避免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因为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包括儿童医院在内的诸多大医院每天都人满为患,医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患者则处于苦苦等候,各个环节都要排队、都要花钱的焦虑状态,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舒缓”、“放松”谈何容易?

  两群紧张焦虑的人遇到一起,纠纷不断看似偶然却也实则必然。所以,要缓解医患矛盾,除了严惩医闹、让警务室走进医院,更需要的或许还是对症下药,为医患双方“减负”,想方设法让这两个群体绷紧的弦放松一点。

  对于医生来说,缓解其工作压力最需要的就是让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比如说通过专项补贴、政策倾斜让儿科医生数量多一些、让基层医生素质好一些。

  如果医生们有更多的闲暇休息一下,有更多的工夫和患者沟通聊天、普及医学常识,那么心态就会更平和,对患者就会更有耐心。当然,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的情况还要进一步改变,只有医生的技术价值、劳动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他们才能更加心平气和地投身工作。

  对于患者而言,完善的导医环节、公平的有序就诊环境、保障程度更高的医疗保险十分重要。想象一下,如果患者忍着病痛长途跋涉来到大城市的大医院,却先是被号贩子狠宰一刀,然后排着长队把所有检查都做了,最后却发现病没治好钱已花光,那么他怎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医务人员?

  反之,如果因病返贫的包袱不再如影随形,患者“兜里有钱心里不慌”,医院也井然有序,可以让每位早起的患者都能挂上号、看上病,那么即便排的队稍长一点,患者的心态也就不至于那么急躁不安。

  总之,太大的压力容易令人抓狂、发飙,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为医患双方都减轻了负担,这两个群体面对面的时候才能多一些沟通与理解,少一点对立与纷争。
(编辑:言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