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教育公平?
距离2016年全国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紧张备考的时候,一个有关高考招生计划的消息却在部分考生和家长中引发了忧虑。湖北、江苏等地的家长担心一些高校特别是位于本省的重点高校在本地的招生规模缩小,对此,,招生数不低于去年。
湖北、江苏等地“减招”的消息引发家长聚集事件,再次把教育公平的问题摆上桌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生源数量与当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对称的情况客观存在。,实际上也是希望通过政策之手,对这一状况的一种调节。
只是,这一政策引发如此大的反响,。本来,国家扩大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初衷是把优质教育资源向不发达地区倾斜,让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地区,也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然而,跨省生源计划调整毕竟动了当地家长和学生的“奶酪”,触到了发达地区考生的实际利益,使他们心理上产生被剥夺感。因此,即便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也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
比如,做增量改革,在不损害既有利益的情况下,寻求“帕累托最优法则”改善。此外,决策部门在做出类似计划时也应该有顶层设计和统一的行动。有学者建议说,政府部门要公开具体涉及的批次和院校,调出之后高考的总体录取情况,如果不及时公布,就会让家长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焦虑、恐慌,进而引发不满。
当然,更多的人认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等根源问题未解,跨省生源计划调整并非治本之策,根本出路还在于加强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增加本地大学容量,同时扎扎实实从中小学基础教育抓起,把更多的教育资源充实到中西部去。而这些都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不能单打一。
我们的孩子,同在蓝天下,本应享有同一片灿烂的阳光。通过高考录取线、生源指标的调节,给他们增加一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事关人文情怀,也是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减少乃至剥夺当地孩子金榜题名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讲,当地家长并没有错,他们所倾力守卫的无非也是孩子前程,是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朴实信仰,也是对教育公平的顽强坚守。这提醒决策机构,在出台关乎千家万户的公共政策前,应做足文章,统筹规划,谋篇全局。毕竟,每一个公民的教育权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
(编辑:言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