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正义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导读:用制度正义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在2016年高考即将来临之际,一则江苏、湖北等地外调高考招生指标可能致使本省减招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近日,、本科录取率为基本前提”说明,而此前,江苏、湖北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就此事作出了“三个不减少”“四个不低于”的表态。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解读此次事件及相关表态?怎样推进和实现我国真正的教育公平?其途径有哪些?且听三方观点争鸣。

  兼顾多方利益 彰显政策善意

,究其原因,在于此次高招招生指标外调缺少了整体上的谋篇布局。因为在相关公告上,只有调出的招生指标,没有更详细的交代,也没有对数据做进一步解释,这就难免引发考生和家长的不安。因此,这次事件应该成为相关部门没有做好事前工作的一个教训。

  如今,,家长和考生应该吃下了定心丸。这样的表态和说明,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防止在政策之外造成新的不公平。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的这项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从设计之初就充满着政策善意,就是在进行教育“扶贫”的同时,兼顾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考生利益,而只有协调好多方利益,政策才能避免偏废,从而释放善意,发挥应有作用。

  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才是根本

  从国内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外调高考招生指标,这并非新鲜事儿,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这一政策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据报道,通过多年努力,省际高考录取率差距明显缩小,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

  但笔者认为,这种教育“扶贫”方式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并不平衡,部分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更是严重不足。因此,这种外调招生指标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用“输血”方式搭建“曲线救教育”的路径,以此实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的。

  不过,在教育资源的布局和配置上,与其“输血”不如“造血”,尽快扭转长期以来教育资源不均的现状,发展和壮大部分地区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已经越发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如果我们能够立足这一根本,进行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和不懈努力,那么,我们就可能不需要或者减少一些这样的教育“扶贫”,让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更接近每一个青年的梦想。

  破除当前录取制度方能体现真正公平

  这次招生指标外调事件之所以引发社会关注,实际上指向了一个根本问题所在,这就是如何确保教育公平。要坚持正义之下的教育“扶贫”政策,有观点认为必须使教育资源均衡化,这些固然都有道理,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笔者认为必须要破除长期以来的招生录取制度。

  毋庸讳言,在现行高考录取制度框架下,我们的招生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就是各省各地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各种矛盾频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因此,要实现真正的高考公平,就必须打破现在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实行“全国一张卷”模式,就像教育专家所言,考生在任何地方可自由报考,再以统一考试成绩去自主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诚哉斯言,只有这样的制度正义,才是实现真正教育公平的终极途径。
(编辑:言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