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能使学校远离“毒地”吗?
酝酿已久的“土十条”正式出台。5月31日,,强化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排污企业主体责任、构建多方参与的土壤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通过建立终身责任追究机制,落实政府、企业责任。
与天空的雾霾和水体的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容易被忽视。这一方面是因为土壤污染“看不见”、“触摸不到”,另外也因其污染危害释放的过程相对漫长,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公众认知盲区使然。若非当地出现突发事件,一地的土壤被污染,往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会呈现后果。比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些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学校搬迁或新建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学校能够更宽敞、更漂亮,固然是一个进步,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保障新校舍的室内外环境安全,给学生一个健康放心的学习环境,值得引起有关各方高度重视。特别是,一定要有预先的防范与事中事后的纠偏机制,以使新校舍免于与被污染的土地为邻,或者干脆就建在污染土地之上。
“土十条”强调要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这其中,首先要做到有清晰、明确的底数,确保被污染土地不得被糊里糊涂使用。据介绍,目前有关部门已展开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与评估。惟愿这样的调查除了摸清真实状况之外,还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以常外新校址为例,据报道,常外官网公布的环评报告早就指出“周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对此地块的影响”,其中提到,常隆地块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并指出本地块严禁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报告特别指出,常隆地块开展修复会产生一定的空气污染,学校如果在修复验收完成之前投入使用,要加强监督防护,注意土地修复产生的污染对师生的影响。
“环评”表述得如此清晰,且又是公开发布在学校官网,那么对于其可能存在的污染,至少政府、校方都是知情的。既然知情,为何没能引起重视,乃至考虑校址选择问题?进一步讲,这样的情形为何不向家长、学生说明?不主动说明倒也罢了,为何在家长质疑、媒体介入后依然坚执己见?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都是一种不负责任。
其次,一旦出现问题,也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进行纠偏及追责。除了污染企业之外,地方政府同样责无旁贷。此番“土十条”提出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就是一个突破。至少,这一终身追责的规定,可以约束地方政府更加重视人居安全。
“土十条”明确,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这一愿景令人振奋,但实现起来却殊为不易。这就要求,在责任追究制度的悬剑之下,地方政府也会有更大的动力从现在开始、从源头开始治理土壤污染。
也即,鉴于土壤修复的艰难漫长,遏止土壤污染也应该区分存量与增量。应该在全力治理存量的同时,强力杜绝增量。这样,才有可能使得土壤状况一点点好转。总是边污染、边治理,则土壤治理将永无穷期。而大自然也不会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到目前为止,尽管湖南等地已经开始整治被污染土壤,但国内尚未形成成型的治理模式。
此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提醒,“土十条”是个‘大治理’过程,并非要直接投入几万亿元。“而任何“大治理”,最终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和项目上面。治理污染土壤,还民众立足的安全,请从一个个“常外”开始。
(编辑:阿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