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喜欢“宅” 体质状况逐年下降
近日,,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课时、社团活动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其中规定,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如果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将按结业处理,拿不到毕业证。新规定的出台,再次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到我国大学生体质上来。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如今每天坚持运动的大学生仅占6%,“宅”文化挤占运动时间,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每周几乎不运动或只运动1次。
现状:大学生喜欢“宅”体质状况持续下降
记者了解到,近20年来,国家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 中国大学生体质状况呈现持续下降状态,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
“现在学生的整体体质状况很难达到之前学生的水平,军训时站半个小时的军姿,就有上百名学生支撑不住,还有很多学生因为身体不适,只能在旁观摩。在10年前,很少有这种现象。”长春师范大学一名体育老师表示,由于担心大学生体力不支出现意外,一些高校运动会已经取消3000米长跑等项目。
东北师大政法学院李晓琦告诉记者:“进入大学以后,运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体育课,平时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其他时间大多‘宅’在寝室或者在图书馆看书。”
进入大学后自主时间变多,面对纷繁的兴趣爱好,学生有了更多选择。采访中,不少大学生坦言,平时除了上课,基本都“宅”在寝室,很少出去,更别提体育运动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之前的升学压力,比如高三时已经没有体育课,所以习惯了静止状态;二是网络时代的“宅”文化,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泡在电脑上甚至熬夜打游戏,而不喜欢户外活动。
调查:近六成天天玩电脑、上网追剧 每天坚持运动者不足一成
毕业季刚过,“时间去哪儿了”成了不少高校大学生热议的话题。近日,本报针对“大学生业余时间去哪了”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业余时间都是宅在寝室里玩电脑、上网追剧等,“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这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常态。
网上曾流传一句话:“现今大学男生把电脑当游戏机,女生把电脑当影碟机”。大学里有许多可由自己支配的时间,那么,在这些时间里,大学生又是怎么度过的呢?日前,针对大学生业余时间安排,记者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三所高校里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业余时间有明确的规划,30%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会进行运动,而每天坚持运动的大学生仅占6%,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每周几乎不运动或只运动1次,有58%的大学生宅在寝室里玩电脑、上网追剧。
东北师大政法学院本科生景玉倩说,进入大学之后自己并没有过多注重安排自己的时间,大多都宅在寝室,有时候并不是不愿意出去,而是出去了不知道该干什么。“寝室里人手一台电脑,平日里大家就对着电脑,日常交流和一起出去玩的次数明显少了,平常没事的时候大家都宅在寝室里打游戏,一天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真是耗费青春,时间就这样被积少成多地浪费掉实在太可惜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参与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多锻炼自己,让大学生活忙一点,这样就不会感觉到空虚了。” 景玉倩说。
大学生“宅”在寝室成常态 连吃饭都叫外卖
“宅文化”也催火了大学的外卖经济。记者近日走访了东北师大净月校区学生公寓寝室楼,有叫餐经历的学生人数不算少。
在采访中,大二学生小李说,现在“宅在寝室”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管是做作业还是玩游戏、看电影,都离不开电脑。“当事情做到一半的时候,刚好饭点到了,就懒得下去,于是就叫‘外卖’”。
一位大一女生徐同学表示,自从这学期从家带了电脑以后,她们在食堂打包和叫外卖的频率明显提高。她说自己最近在网上看电视剧,看得起劲时,“饭点”到了,可是又“舍不得”下去,实在是很纠结。于是就发动舍友一起叫餐,因为凑不足两份外头不给送。
新规:体质健康测试低于50分按结业处理
日前,。《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课时、社团活动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并规定大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只能按结业处理。
据了解,按照《标准》规定,在大学一、二年级,高校必须为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
除了对高校体育课时做出规定,《标准》还要求:高等学校需开设不少于15门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此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将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如果该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只能按结业处理。
建议:从培养学生的运动乐趣入手
“如果新规实行,我觉得测试也不会太难,只要同学们课余时间走出宿舍,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就都能顺利通过,担心通不过完全没有必要。”某高校一位体育老师表示,新规硬指标的初衷是促使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但起不到实际效果的体能测试很可能会变成“形式主义”。他表示,“体育锻炼应结合学生个人兴趣来选择,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终身健体打好基础。”
该体育老师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落实好体育课程标准,把大学生体质纳入评价体系,从小培养运动意识才是关键。其次,应加大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投资,为学生提供良好而充足的体育设施。
多组织些“接地气”的体育活动
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大一女生季琼有自己独特锻炼身体的方法,那就每天在学校操场和附近社区的大妈们一起跳广场舞,谈起跳舞的感受,她脱口而出:“太酷了。”季琼说,她已经练习这套广场舞近一个月了,“每天傍晚都会和同学结伴出来跳,特别放松,而且跳完之后觉得身体特别舒服,所有关节都舒展开了。”
“这套是养生广场舞,是学校师生利用半年多时间研创而出的,以中医养生理论为主要依据,对跳舞者的身心有很大好处。”长春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金阿宁介绍,这套广场舞的前六式是对中医理论的一种阐释,后十二式则取自华佗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式,我们从中找到灵感,加到了广场舞中间。”金阿宁说,相比正规的舞蹈,这套广场舞的难度很低,动作容易上手,配合动感的音乐,跳起来特别欢快,每天傍晚在学校操场上都有学生和附近居民自发的组织跳舞,吸引了很多同学和老师参与其中。
金阿宁建议,提升大学生体质还是应该从培养他们的运动乐趣入手,健康的身体除了体育课,还要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来养成。学校要打破常规,平时多组织一些“接地气”的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发挥特长,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体育课设置可采取更时尚方式
现有条件下,高校该如何创新体育教学方式?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比如瑜伽、防身术等趣味体育的选修课,东北师大也开展了健身街舞、网球等选修课。
“身体素质继续下滑,理解偏差、兴趣不足是个中主因,让大学生运动仅靠政策远不够。学校还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多开展校园联谊赛等活动。”东北师大体育学院教师耿淼认为,除了学校强制要求,还要多一些创新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学校在体育课的设置上还可以采取一些更酷、更时尚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让大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
同时,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精神素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大体育社团的建设,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建立面向学生的各种体育俱乐部,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活动,吸纳各种资源,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寝室参与其中。
(编辑:又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