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跑不起来”

导读:大学生为何“跑不起来”

  从本周起,同济大学对晨跑制度进行改革,取消了以游泳抵消晨跑的条例,并将每学期跑步次数由20次增加到30次。学生为了完成规定时间内的跑步任务,在早晚打卡的两个时间段内排起百米长队,学生大呼“伤不起”。对此校方表示,这是为了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而推出的举措,为了消除 “长龙”,他们已计划尽快调整锻炼和打卡时间。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论学校推出的跑步制度看似多么严密完美,我们可爱的大学生们总有办法来应付完成。

  虽然大家都知道跑步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显然大学生们都认为这种制度性的跑步就是一种压力巨大的负担。早上想多睡一会儿却要早起打卡,晚饭后想洗去一整天的疲倦还得去夜跑打卡。总之,这些跑步的时间似乎都完全不是自己想要锻炼的最佳时间。可以说,这完全就是在被动地“跑步”。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我们可以去看看,在这支“跑步”大军中究竟有多少人是真的在迈步跑步,而又有多少人是在聊天散步。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令学生怨声载道的形式主义局面不能怪学校,学校的想法是正确的,跑步确实能促进学生的健康。但也不能完全怪我们的大学生,关键原因还得往大学之前去寻找。想一想,在大学之前十多年的小学、中学教育中,有多少学校是安排孩子们每天都进行长跑的?一周本来就不多的几堂体育课还常常会被主课老师侵占,而这种侵占甚至深得家长认同,这就导致学生们进一步失去了仅有的体育锻炼机会。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让从来都没有跑步习惯的孩子到了大学后,每天都要去跑上那么几公里,任谁都会埋怨,都会想尽办法走捷径来完成考核。

  所以,笔者倒更希望我们的小学、中学能制定一些刚性的锻炼制度,在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间段里,确保学生们体育锻炼的时间,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今后漫长的人生路准备好革命的本钱。
(编辑:又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