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策略助力事业编改革预期最大化
8月9日,一篇名为“高校公立医院事业编将取消 千万人丢铁饭碗”的文章引起广大网友关注。由于每个人的定位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身处高校和公立医院的网民非常在意以后自己工作的稳定度,而更多行业之外的网民最担忧的则是这项重大改革能不能达到社会满意、行业发展,乃至可以根除“上学贵”“看病贵”等社会痼疾。
如何突破焦虑点,既改现状又不“伤人”,从而让改革预期实现最大化,笔者认为应讲究三大策略:
首先,政府要确保高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一旦取消编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势必会造成竞争,高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也会受到影响。编制取消后,更多的资源会向效益好的地方聚集,教育、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性会愈加严重。因此,政府的投入保障功能非但不能弱化,反而必须继续加强,以此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其次,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工作。目前从河南等地开展试点工作反馈的情况来看,在从传统编制向全员合同聘用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和考评制度更加合理,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单位的活力、创造性显著增强。下一步,有关部门可以将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为更稳妥地推进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要从根本上消除垫伏在高校、医院领导头脑中的“官本位”思维,让他们回归教学和治病的本位。这不仅需要解除编制的束缚,让聘用合同规范清楚双方的权利义务,还需要全面激发干部职工“干事业”的斗志,比如之前的医师多点执业,便让患者与医生双方获益良多。要从国情出发、从老百姓的具体需要出发,分行业、分类别,一步步地走好这盘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棋局,激活改革所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升工作效能,释放改革红利。
知易行难,任何改革首先都是有阻力和难度的。高校、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是打破铁饭碗,但天地会更宽广,只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衔接制度,对编制改革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好应对之策,未来必然会带来公平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编辑: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