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到底能改变什么

导读: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到底能改变什么

  今后,北京现有高校、医院将探索不纳入编制管理,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保留事业单位性质。昨日,北京市公布《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提出,北京行政、经营两类事业单位将逐步“转型”——前者“回归”行政机构,后者转为企业。

  北京,在某种程度上是全国政策及改革动向的“风向标”。因此,北京市发布的事业单位改革意见中的一些精神,将很有可能将成为全国其他省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学习的范本。因此,北京的事业单位如何改革,必然会受到全国各界的关注与热议。

  在北京的这份改革意见中,最受媒体和外界关注的是“事业单位编制将严控总量”、“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的提法。对此,有预测称,改革之后,我国诸多事业单位将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财政也将不再“养人头”。对于3000多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他们也便产生了这样一个担心,是不是以后就全变成“合同工”了?

  编制是什么?简单来说,编制既包括一个部门、一个机关、一个单位的设立与撤销,又是个人领取政府公共财政发放工资的体制凭证,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资格。如果强调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有编制的人“最稳定”,而且“吃皇粮”。因此,只要是有编制,无论是保安,还是掏粪工,都可能会吸引无数竞考者。常言云:“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正是因为编制代表了“吃皇粮”和“稳定”,因此,关于收回北京事业单位的编制,许多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有了疑虑和担心。许多人认为,大学老师和医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最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即便现在的管理体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高校与医院也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即便是西方国家,对于体制内的老师和医生,也基本要确保稳定,许多国家还要确保“吃皇粮”。

  事实也确实如此。高校也好,医院也罢,也正在进行着自身的改革。可以确定的是,高校是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集结地,对他们的态度,也代表了政府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态度。同时,近日,,要求所有的公立医院医药分离,医院将渐渐实现公益化,那么,对于医生、护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来讲,则也不应该首先成为体制的弃儿。即便现在许多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劳动合同制和同工同酬制,取不取消编制的影响,更多的应该在于身份上的象征意义,但也会招来一些不满。

  比剔除事业单位的编制更重要的是,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去行政化。近日,,,都明确提到要“积极创造条件,取消行政级别”的任务。但是,笔者担心的是,正如我们的国有企业喊取消行政级别喊了接近20年时间了也没见取消,高校与医院等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和去行政化之路,恐怕并不会一帆风顺。

  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在取消行政级别和去行政化。收回行政级别,事业单位才不会像政府衙门一样高高在上,官本位意识才会慢慢变淡;取消编制,或许在当下只能带给人以身份上的失落感,之于我国事业单位一些根本性的痼疾,恐怕不会触及。
(编辑: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