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能以概念取胜

导读:创新不能以概念取胜

  究竟是高科技还是理财骗局?“巴铁”,一项一度让国人欢呼雀跃的“高科技发明”,随着媒体对其本身及其背后公司和总设计师的起底,发明的科技含量和实用价值变得越发让人怀疑。短短两天时间,。

  “巴铁”之所以引人关注,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号称能有效解决城市拥堵;二是声称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前者让公众看到了便捷出行的可能,后者满足了公众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自豪感。所以,当“巴铁”这个概念出现时,,更多网友在点赞,美国《时代》周刊更将其评选为当年的全球50大发明。单从概念上看,“巴铁”足够吸引人。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一定能成功走向应用。从一开始,许多交通、工程领域专家就对“巴铁”的实用性提出过质疑,其所谓得到“上海交大汽车研究院”的可行性认证,也被交大方面撇清了关系。由此不难判断,对于“巴铁”应用,专业人士更多持怀疑态度。

  8月2日,许多媒体报道“‘巴铁’试验车启动路面测试”,给人的感觉是“巴铁”离实际应用不远了。,不过却迎来了更多的质疑:一是根本没有试运行,“就是生搭出来的一个模型车,而且连轮子和轨道都没有”;二是认为“没有任何新的科技”,“根本就是游乐场的水平”;三是怀疑“巴铁”只是背后理财公司忽悠的工具。在这些质疑面前,“巴铁”当事方并没有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回应,。尽管现在还不能断定“巴铁”项目如怀疑者所说是场骗局,但肯定会让更多人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项“高科技发明”的真正价值,而不是因为它迎合了公众对解决拥堵的希冀、对国际科技强大的期盼,以及国家对创新的鼓励扶持,就对它寄予一切美好想象。

  创新精神难能可贵,但对创新活动还需谨慎再谨慎。创新当然包括概念创新、理念创新,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解决不了实际应用问题,那么这样的创新就没有价值。更糟糕的是,一些人或企业的“创新”本身仅仅是玩概念,试图借此忽悠钱财、骗取国家补助。在交通领域,与“巴铁”类似的国人发明,不在少数。曾经有一款产品叫“曹青山电动车”,号称“一次充电续驶里程达到600公里的电动车”,而当时美国最先进的电动汽车一次续驶里程仅为280公里,发明者曹青山因此获得了全国十大创新人物,最后生产的“中大青山纯电动汽车”还被宣传为我国新能源客车中的里程碑,但最后还是倒掉了。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曹青山臆想的结果,既不是什么高科技发明,也没有任何专利权证书。“巴铁”是不是另一个“曹青山电动车”,最后的答案只能看其是否能走向实际应用。而在此之前,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最好还是保持谨慎态度,以免被概念牵着鼻子走。

  现在国家鼎力支持创新活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都被激发出来。但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而只想走捷径、玩概念、搞形式,终不能长久。对于创新,政府、、公众当然要支持,却不能概念一出,就将其捧上天。在这方面,已经有太多的前车之鉴,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曹青山。当刚有一个创新概念或发现时,,现在常用的形容词是“诺奖级”,。这会不会有风险?不但有风险,而且捧得越高,风险越大。面对创新活动,最好的态度还是实事求是,切不可被漂亮概念所迷惑,也不要过早下定性结论。

  创新需要新概念,却不能以概念取胜,必须以结果取胜。这才是创新的真谛。
(编辑: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