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患癌被开除映射社会所存在的“暗面”
连日来,“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老师刘伶利患癌症被学校开除,。8月19日,兰州交通大学校方回应,目前正在联系家属,协商解决此事。
虽然校方回应称,目前正联系家属协商解决此事,。不同的人在看到这则新闻时,所释放的情感和态度或都会有所侧重。而经由这起极端案例,我们恰恰看到了其中所展现的社会复杂面。
有人说,这样的事情在一般的公立大学很难发生,由此就引申出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对于像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这样的三本独立院校,?
如今高校的独立院校大多都实现了财政独立,从运作上看,确实基本上告别了“母体”,与原有公立高校无实质联系。但兰州交大博文学院的学院简介里仍有这样的表述:“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2002年由兰州交通大学申办”、“学院继承兰州交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而对于多数报考考生而言,恐怕也大多是冲着原有公立高校的名号而来。如此而言,即便财政上独立了,若缺乏实质性“办学传统”的牵引,在事实上却很可能导致独立院校办学伦理和规范的失序。而这,恐怕就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师权益的保障上。
,通常都表现为“投诉无门”,但生前身为大学教师的刘伶利即便在法律上告赢了校方,仍迟到离世前都未能等来学校依法履行判决,,同样耐人寻味。现实语境中,谁都知道高校一般都在地方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兰州交大博闻学院是位于榆中县,其在地方的“存在感”或许就更强了。在一审中,,但从兰交大博闻学院“不以为然”的态度来看,很难说这之中没有某种微妙的现实妥协。退一步言之,即便不存在任何司法外力量的干预,打赢了官司,却依然难以获得应有的权益保障,是否本身也说明了司法权威的孱弱?刘伶利个人的不幸遭遇,经过媒体的聚焦放大,最终成为一次劳动权益保障法律普及的机会,也算是展现了某种积极的社会效果。如经由这个案件,估计不少人第一次知道,患病职工有两年的医疗期,在医疗期内,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不过就现实而言,如果仅仅只是起到一次常识普及的作用,恐怕仍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体面职业的大学教师都有此遭遇,其中折射出的劳动权益保障的普遍性困境,或更值得正视。比如,像独立院校这样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工会,若建立了工会,又能否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构建多层次的权益保障体系的迫切性,再次在刘伶利的遭遇中被证明。
单纯从道德的角度谴责兰州交大博文学院的“公德”有亏,基本上是无济于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所顶着高校名号的单位,就可以自外于社会的道德约束;从法律判决未能发挥实质作用的角度来反思司法的公正或许显得有点“大而不当”,但要维护基本的劳动权益却从来离不开司法判决的不偏不倚;刘伶利的不幸或许较为极端,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它却描摹出当前我们劳动者权益保障所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而这些,正如一面社会多棱镜,共同映射了社会方方面面所可能存在的“暗面”,其中任何一面若得不到及时的修复,都可能制造下一个“刘伶利”。
(编辑: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