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须配套“互联网+监管”
9月1日起施行的《慈善法》规定没有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个人和组织不得在网上公开募捐,。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冒出数十个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确实能为部分求助者轻松快捷筹得“救命款”,但也因一些求助者身份信息、筹款目的、款项用途难以有效把关、跟踪监控,频频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
“钱来得容易了,去向却更难追踪”,无疑是目前互联网公益最大特点。一方面,互联网公益井喷式增长。2015年网络公益筹资额达到了5.4亿元,超过2014年之前5年总和的5倍之多。另一方面,互联网公益善款去向更难追踪。受人力和权限所致,一些公益平台管理粗犷、监督乏力,致使个别筹款能够人浑水摸鱼,拿到钱后天天在朋友圈晒吃喝玩乐、出国旅游等。
公众将善款投向互联网公益,无非是坚信互联网公益更公开、更透明、更有效率。一旦发现,互联网公益账目混乱,善款难以追踪,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有很多人肯定会用脚投票。如此一来,目前风风火火的互联网公益,就可能硬着陆,磕得满身是伤。显然,这样的局面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因此,,让善款去向笔笔有最踪,刻不容缓。
平心而论,善款难以追踪是国内大多数慈善组织的通病。只不过,在网络聚光灯的照射下,互联网公益善款难追踪的问题,显得更加刺眼。那么,与线下相比,互联网公益特别的“刺”在哪?
一是运营重心偏移的问题。目前,互联网公益募捐更像是股市IPO。只要获得公募资格,“就是一头猪也能飞上天”。而若没有取得公募资格,即使是项目做得再扎实,款项再透明,也不可能在网上募到钱。基于此,很多国内NGO组织都努力向审批机构的要求看齐,而不是集中精力做好审核、跟踪,把项目办得尽善尽美。公益平台满脑子都是拼资质、报资质,而不是如何做实项目,如此精力转移,让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筹款项目浑水摸鱼,意外么?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公益的出资人是广大网友,而把关者却是少部分公益平台。这造成少部分平台,审核、,难免力所不逮,出现“众筹金额任意定”“求助者身份审核松”等问题。而广大网友虽然心系善款安全,却有劲无处使,眼睁睁看着互联网公益善款“误入歧途”!
可见,。一方面,,须引入网上评价,优先给网民认可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发放资质。而对于网民满意度较差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坚决取消其募捐资质。以此倒逼互联网公益平台,。另一方面,互联网公益平台也要在项目审核上,。比如,,资金去向、使用是否合理,等等。用网络大数据管住互联网公益项目上的“跑冒滴漏”!
(编辑: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