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多发 各国多举措防范
随着通信技术不断进步,电信诈骗案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层出不穷,手段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近年来,跨国电信诈骗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有关国家联手努力,多举措防范和打击这一危害社会的顽疾。
形势很严峻
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是电信诈骗案多发国,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受骗。由于老人的积蓄丰厚,且辨识能力弱,诈骗者常常冒充其子女等亲人、警方或银行,利用垫付支票、修改银行卡密码、涉嫌非法活动等谎言,欺骗老人进行转账汇款。
在澳大利亚,骗子常常利用从网上找到的个人信息,打电话要求对方通过信用卡、借记卡等转钱,来电号码也经过伪装。最为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主要是钓鱼网站、网址嫁接攻击、刷卡诈骗、恶意软件诈骗等。
此外,情感诈骗和虚假包裹诈骗近来逐渐流行。诈骗犯通过网络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与受害者建立信任,之后用虚构的疾病、失败的商业投资或悲惨个人经历向受害者寻求“经济帮助”。
在德国,电话诈骗多来自位于土耳其的“呼叫中心”,诈骗犯称受害者中了大奖,需提前缴纳部分税费等费用。警方数据显示,仅2015年前5个月,德国遭遇电话诈骗的人数达到113万人,损失总额1。3亿欧元(约合9。7亿元人民币)。不在统计内的诈骗案受害人数还要更多。
在墨西哥,敲诈案件也一度频发,诈骗犯给市民打电话称他们的孩子被绑架并索要高额赎金。
法规来保护
在很多电信诈骗案件中,骗子首先是获得受害人的个人隐私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成为打击电信诈骗的重要环节,许多国家因此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墨西哥国会在2010年7月6日通过《联邦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所有医院、在境内运营的网店、网站、大学、电话公司、汽车公司以及所有要求客户提交个人信息的公司,必须保证不泄露客户的个人信息,违反者将受到法律严惩。法律明确规定了企业收集、储存、使用和销毁用户个人信息的方式,提供个人信息的用户有权向公司或机构索要使用个人信息的过程和目的清单,还可以要求永久删除个人信息。
泰国在1997年出台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原则,同年颁布的泰国官方信息法详细规定了所有国家机关单位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原则。2002年出台的信贷业务信息法则规定了商业组织必须保护用户隐私的原则。
德国法律严格限制商家将客户信息泄露给第三方。根据2009年最新修订的《联邦数据保护法》,商家为市场营销或出售牟利而保存或使用客户数据前必须得到客户明确同意。服务商如果发生数据丢失事件,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时,必须逐一通知受影响的个人,并有效防范损失扩大。雇主也无权获得雇员的个人手机信息,公司只有在行政管理需要时,才能搜集和保存员工私人信息,违者会被判处高额罚款。
澳大利亚对手机号码严格实施实名制管理,任何人购买手机都需要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如果通过手机威胁他人、给他人发送不良信息、不经过用户同意强制发送广告都属于违法行为,可以追究法律责任。
运营商担责
一些国家还出台具体的行业法律法规,规定运营商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责任。
日本《电气通信事业个人信息保护指针》对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做出指导,规定每家运营商都要设置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公司的用户隐私保护条款和监督机制,并监督其执行;必须对接触用户个人信息的员工进行关于安全管理和保密的教育培训;必须向用户公示每项业务需要提供的个人信息内容、使用方法、用途;必须设置专门受理用户有关个人信息问题投诉的部门,并迅速处理投诉;发生信息泄露时,必须通知用户和尽快采取措施防止对用户造成损失;掌握个人信息超过5000条的运营商必须每季度向总务省直接报告有无发生信息泄露、泄露的具体情况以及改善措施,否则将被处以刑事惩罚。
针对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及其应用,德国政府通过与有关企业签署《行业自律准则》,鼓励电信企业通过自律保护数据安全。
在日本,如果商家未经用户许可擅自推销,用户可以向电信公司要求拒收来自这一地址或号码的联系,如果接到诈骗短信和电话,还可以向电信个人信息保护推进委员会和消费者中心寻求帮助。
在泰国,如果用户认为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可以打电话给相关运营商的呼叫中心或消费者协会投诉,情况严重的可以跟泰国国家广播和通信委员会联系协调解决。
澳大利亚遭受电信诈骗的受害人可以直接在澳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下设的犯罪监控部门官网上进行登记报案。澳政府部门建议受害者遭受诈骗后,立即与银行或金融机构联系,并通过专门网站上报案情。
,提醒民众重视网络安全,防止个人信息被盗。各地消费者保护部门也不遗余力地揭露各种骗术,甚至成立骗术信息库,列出已知的诈骗行为并附上应对措施。
(编辑: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