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规到底想保护谁?

导读:网约车新规到底想保护谁?

  国庆长假之后,不约而同或相约而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是个公认的一线城市出台了网约车新规的征求意见稿。这次各地出台新规,,所以,,各地相关部门的政策则会真真切切的影响到网约车未来的发展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规异常严苛,完全与改革和社会期待背道而驰。

  新规对于网约车司机的准入资质设立了严格的门槛,例如北京上海均要求本地户籍,还要求是本地牌照。说到底,网约车算是分享经济之下的一种个体劳动,我国《劳动法》里明确规定,在招用职工时,用人单位不能因地域、性别、民族、信仰等因素产生歧视。户籍排他性则明显是一种歧视。

  除了本地人本地车,对于车辆的要求也提高了。北京的规定是,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上海则提出:从舒适角度考虑,车辆的轴距应达到一定的标准,其中网约车为燃油车辆的,车距应达到2700毫米以上;为新能源车辆的,轴距应达到2650毫米以上。深圳的要求则是:燃油车辆轴距2700毫米以上、排量1950毫升以上。长轴距,1.8T或2.0升排量,这就是说,至少是凯美瑞、奥迪A4这样的中级车才满足要求,像大众神车速腾这种紧凑型轿车,排量才1.4T,肯定就被逐出市场了。如果想以较低价格,达成这个技术指标的,就只剩下国产自主品牌中的高端产品,比如长安的睿骋。但是,这样一台12万的车,很难挂着一块8万的沪牌。

  排量大小,肯定与安全无关。上海的说法是考虑到消费者的舒适性,不过,且不说轴距差了50mm,对消费者的乘坐到底有什么影响。消费者乘车的舒适性,完全是消费者基于自身消费状况的判断,这本是最基本的属于市场决定的范畴。行政干预到消费者舒适性的做法,既有违依法行政,而且,在提倡市场起支配作用的当下中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罕见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相关新规还要求车辆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要求安装专有卫星定位装置的理由,据说是记录网约车行驶的路线,为了安全,也为了防止司机舞弊。且不说滴滴等网约车的平台,本身就可以利用司机与乘客的手机来监控路线,即使信不过平台方,乘客也都是有手机的。手机有GPS功能,。一个APP的预算,30万就够了,甚至无数公司愿意免费做。但按照现在的办法,加装硬件,就算一千元一个,一个城市一万台,30个城市,就是三个亿的生意。显然,这些硬件肯定不是市场上能随便买的,一定需要资质认定,这就是数亿的寻租资源。

  除了车辆、人员、加装硬件,各地新规还规定了繁复的流程。以北京为例,申请人先需要登录出租汽车服务管理系统,向运输局提出申请,填报个人信息,然后运输局在10个工作内审核并出具《审核结果告知书》,有了这个告知书,申请人还得带着相关材料到指定的考试机构考试,这就是说,网上考试是不行的了。不能网上考,那就是的闭卷考试,但令人费解的是,把一个人安全的送到目的地,网约车司机比一般司机,多背下来一些条文吗?

  近日,,提出了三个“凡是”,即“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必须到现场办理。”如果背不背得住内容与安全无关,那么,这考试还有必要指定地点吗?

  有人调侃,最严新规之下,以后相亲的时候能听到这样的问答了。女的问男的,你平时有空出去开开网约车吗?这个问题信息量非常大:是否有车,是否1.8T以上的车,轴距是不是2650毫米以上,是不是合资品牌,是不是本地户籍,本地车牌。为了城市未婚女青年,相关部门考虑得真周全。

  某种程度上,这个调侃暗示着这些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性:一辆12万的满足网约车条件的车,又怎么会挂8万的沪牌?一个开着奥迪A4的人,又怎么会愿意频繁的开网约车?真开着A4,又挂着沪牌,又怎么会有耐心去经历漫长的考试?

  相互矛盾的条件,是最容易筛选人的。在这些相互矛盾的删选之下,剩下的能够从事网约车的车与人就非常少了。市场遵循供求定律的,一旦供给减少,必然是价格上涨。前段时间,,现在大家才惊觉这是一种幼稚,原来,不顾一切要推高价格的,是政府相关部门。

,是网约车差异化竞争,并给地方政府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利用这个空间,放大差异,通过提高车价、增加硬件成本、减少合格司机潜在数量、增加审批流程复杂度等方面,全面减少网约车的供给,从而推高网约车的价格。

  在高价的网约车面前,只有少数高收入群体会继续使用,绝大多数老百姓只有重新转向出租车,回到僧多粥少的局面,重新面对打车难。这就意味着,“差异化竞争”的真正含义是,用“差异”压倒“竞争”,保护出租车公司的既有利益。
(编辑: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