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发布时间:2019-08-21 04:13:15
【摘要】 该文主要以1997-2001年《全国报刊资料索引》所列的文章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的角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这两个方面,对五年间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进行描述。同时,分析了我国“独生子女”研究存在的内容僵化单一、方法不规范等问题。
【关键词】 独生子女 研究 现状 问题
背 景
自从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就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于我国社会中。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横跨和占据了多学科的研究领地,例如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和社会学。过去,已有两位学者分别对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年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进行过分析。
第一位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风笑天教授。他对1980年第1期至1988年第6期《全国报刊资料索引》所列文章的统计表明,我国“独生子女”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为主,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差异比较、“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独生子女”家庭研究等,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的角度重点过多地局限于心理和教育领域,研究之间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问题。
第二位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李学斌。他以风笑天教授的研究作为比较点,他对1990-1996年《全国报刊资料索引》所列文章的统计表明,我国“独生子女”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为主体的研究现状未发生根本转变,研究内容仍集中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差异比较、“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有“独生子女”的家庭特征、“独生子女”政策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关系等,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研究之间缺乏积累、比较和借鉴,研究方法上缺乏“假设——检验”的论证。
那么,自1997年以来,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成人,他们或是继续升学,或是步入社会,他们目前的现状如何?他们能否适应社会?我国学者在这一段时间内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又是如何呢?笔者将继续以《全国报刊资料索引》所列文章为基准,对1997-2001年这五年间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角 度
从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及教育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分类,1997-2001年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情况如下表:
1997-2001不同学科角度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文章数及百分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7-2001年这五年间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现状是以教育学和人口学角度为主体的,达到88.6%。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独生子女”研究传统的心理学角度所占的优势在下渐,从人口学角度全面研究“独生子女”正在被开发出来。这种现状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原因。与西方国家“独生子女”群体的形成不同,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我国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产物。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到现在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产生了8000余万的“独生子女”,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四二一”家庭模式。因而,这就必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引发了两个方面的讨论:一方面,关于“独生子女”政策的讨论,例如,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情况如何、“独生子女”政策在现阶段应如何调整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评价等;另一方面,关于“独生子女”群体影响的讨论,例如,“独生子女”群体对我国家庭结构的冲击、“独生子女”群体对我国养老问题的挑战和“独生子女”群体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等。
内容与结论
从不同的学科分类看,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心理学角度侧重于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社会学角度侧重于“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和家庭研究;人口学角度侧重于研究“独生子女”政策及“独生子女”群体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教育学角度侧重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价值观状况以及家庭教育的研究。
本文对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分类,主要是依研究主题进行相对归纳的。因此,比较集中讨论的内容及所得结果如下:
1、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研究
我国“独生子女”的研究承袭了西方国家“独生子女”的研究——从“独生子女”的特异性研究着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和个性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虽有一些明显差异,但不是本质性的,而且,“独生子女”还具有积极的特异性,比如聪慧性、乐群性等。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在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
一项运用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1060位94、95级本科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世故性、敏感性和实验性低于非“独生子女”,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许克毅、宋宝萍,1996)另一项也运用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对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系96级全体106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独生子女”情绪稳定性、社会责任感、世故性和独立性都较非“独生子女”差,而忧虑性略高,恃强性和敢为性呈两极分化倾向。(孔德生、张石梅,1998)
但是,有一些学者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一项也是运用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对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及渝州大学九所高校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16种人格根源特质中,12种人格因素均未呈现出差异,仅敏感性、世故性、实验性较非“独生子女”高,忧虑性较低。(李志,1998)另一项运用心理健康自测量表(SCL-90)对中国矿业大学一年级1494名本科生以集体填答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好,5.3%的非“独生子女”和2.75%的“独生子女”患有不同程度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在躯体、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五个因子上两者的得分接近,在强迫、抑郁、人际三个因子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低5个百分点。(段鑫星、池忠军等,1997)
最新资讯
-
08-14 0
-
04-28 1
-
08-04 1
-
08-07 1
-
08-21 1
-
05-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