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10:41:15
商贸经济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快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家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推进中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整体状况
值得欣慰的是,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已经起步,,各种物流会议不断召开,开始出现以现代物流为主业的物流企业,以及一些省市和发达的经济区已经着手制定自己的物流规划。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物流与电子商务、b2x、因特网等一起成为少数在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但是,“物流热”后的冷思考也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表现在全社会对物流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作为概念炒作的成分过多而真正成功的物流案例却是凤毛麟角,现代物流中心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领域的急先锋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刚刚迈开脚步的中国物流业还面临着太多的困惑。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事实上,新的世纪刚刚开始,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的物流服务品牌就已经以“分享”的名义频频在各种会议上推出各自的中国市场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服务标准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解决方案,一些知名跨国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等也已经开始投资建立自己的大中华区物流体系,或者物色中意的物流合作伙伴。我国的政府和企业应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各个经济区域应如何建立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物流通道?诸如此类的问题,物流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有责任和义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并已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关物流规划与政策。如北京市已经完成了“北京市综合物流系统规划研究”;沈阳在“十五”规划中全方位融入现代物流;作为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天津市,把发展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并编制了《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以及航运中心的上海市,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把现代物流同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列为上海市四大新兴产业,并编制了《上海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深圳市则把现代物流与高新技术和金融并重,作为跨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委托美国盖兰德公司作了《深圳现代物流发展策路及交通运输相关政策研究》的咨询报告:山东省政府由省经委牵头,选择一批大型工商企业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从启动工商企业的物流需求入手,把优化企业物流管理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高效运行的战略措施,重组企业物流系统,改变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创造物流服务产业化的社会基础条件,同时培育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逐步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这些举措己取得了明显收益,并涌现出了一批企业物流管理先进典型。“物流热”的兴起与发展的确令国人振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区域物流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的今天,物流业的“遍地开花”不仅难以修成正果,而且很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区域物流自身实践的发展与不断深入,要求迅速建立起与之协同发展的区域物流理论体系。
二、区域物流发展存在的诸多误区
从目前情况分析,由于物流理论研究环节的相对薄弱与滞后,区域物流实践中亟需澄清的一系列基础性的问题均未得到及时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致使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存在着许多误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何克服与清除这些误区也正是现阶段区域物流理论研究的基础命题。
误区之一:将发展现代物流的目的与发展现代物流的手段混为一谈。脱离我国尚处于现
代物流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认为发展物流就是添置现代化设施和高技术装备,片面追求或热衷于现代化、大型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通讯技术的更新,在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社会综合运输体系以及流通中心等结点系统的物流管理和运作效率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这种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技术含量的结果只能导致物流费用的进一步上升和物流资源的新一轮浪费,企业以及社会整体的综合物流效益将因此变得更低。
误区之二:将现代物流系统等同于“物流 运输 仓储 信息网络”,认为只要具备相关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存在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客观物流活动与需求,就可以经营和运作物流。企业或政府部门之所以存在这种思想,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生产意识。现代物流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通过物流组织的专业化与协作化提高对物流资源有效整合的能力,并刺激新的物流生产力不断形成的过程。因此,如果以小生产的意识去发展,不仅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将无从实现,还会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物流效率和地区经济整体竞争能力。
误区之三:对“第三利润源”的社会期望值过高,由于近几年的“物流热”中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冰山”降低成本的潜能,从而出现物流业能产生高额回报率的错误认识。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投资者、物流服务提供方和物流服务需求方,都在计划投资建设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大家纷纷组建新的企业或将传统企业翻牌加入到物流经营行列,而不管原来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总以为投资到这个第三利润源泉就能弄得斗满杯盈,大多数投资者可能不知道,这是不太可能的。目前,对于“第三利润源泉”这一说法的解释存在两种版本,一种认为,第一利润源泉是降低原材料成本,即降低物化劳动成本,第二利润源泉是降低劳动力成本,即降低活劳动成本,第三利润源泉是降低物流成本;另一个版本是,所谓的三个利润源泉依次是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销售成本和降低物流成本。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不管如何表述,所谓第三利润源泉,主要是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方而言的,投资建设物流设施设备与分享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泉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物流服务提供方能否分享这些利润,还要看其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许多条件。因此,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这一事实并不是投资物流设施设备就可以分享这些利润源泉的充分条件。说到底,物流只是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先进的技术也只是完善服务的手段。因此,不可能产生高技术行业那样超出社会平均利润很多的价值和超额利润。在目前许多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物流资源过剩或利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发展新的物流主体,就违背了物流主要靠资源整合而发展的宗旨。
误区之四;区域物流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在思考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及其规划问题时往往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唯书”与“唯上”的倾向,就是不顾区情,按照“本本”和上级“指示”办事:二是“唯左”与“唯右”的倾向,就是脱离“区情”,照抄照搬“左邻右舍”(周围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事实上,在对待区域经济的问题上,也正是这两种倾向导致了我国各地的经济摩擦不断,地域分工体系不健全,产业结构趋同,经济技术的梯度推进迟缓,区域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地区商品封锁和垄断现象较重以及地方保护下的诸侯经济盛行的状况。区域物流如果照此趋势发展,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推动区域物流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由于我国物流研究的历史还不长,理论体系尚未建立,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填补的空白。基于对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在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及时对以下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进一步明确区域物流概念体系。
国际学术界对区域物流的定义尚未统一,而我国对区域物流的解释则更不成熟,除物资部门和交通部门对物流的认识带有“偏见”外,人们对物流适用面的认识也普遍存在很多局限。观念认识上的分歧,导致理论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物流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本位主义使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区域物流失去了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优势,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
随着实业界和政府部门对物流产业的广泛关注,区域物流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应从多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区域物流,应有更多的经济学或企业管理方面的学者来关注物流这一新兴的管理技术和经济组织形式。从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多种视角分析区域物流领域的学术问题,对于进一步明确区域物流概念体系,丰富与发展物流学科的理论构架,促进整个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将是很有裨益的。
其次,深入研究区域物流的增长机理。
区域物流活动要展开,必须首先弄清物流经营的增长机理。从宏观上讲,为什么要发展区域物流,区域物流的优势有哪些,物流产业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区域物流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认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如何开发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协同运作模式,如何对物流系统的区域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有一些总括性的答案,但由于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起步,导致投资商对物流的信心不足,抑制了物流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区域物流规模的扩张。已经建立起来的物流企业(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对市场认识不足,加之规模小、经营能量有限,企业自行建立的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也难以有效贯彻,致使物流需求增长乏力,物流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推动力。因此,深入研究区域物流的增长机理,从根本上激发物流需求市场的发展壮大,就显得尤为迫切。
第三,增加区域物流政策研究的内容。
各部门间、系统间在物流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管理体制和条块分割所带来的各部门在发展物流产业指导思想上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严重阻碍着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对区域物流进行有效管理,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物流产业政策。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物流已有一定规模,一些区域性的物流市场正在形成,实践的形势要求我们去把握市场特点,研究市场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市场行为,引导物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市场状况、企业素质和融资能力不同,物流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近期内难以建立起全国性的物流政策体系。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首先制定一些符合本地特色的区域物流政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理论界必须加大区域物流政策研究的内容。只有做好了区域物流政策的研究,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物流政策体系,也才能为全国性的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和经验,从而规范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培育健康活跃的物流市场,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全面发展。
一般地讲,一个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规模大、耗资多,技术性、系统性强,涉及到的企业经济主体、行业、商品种类范围广,对城市、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影响。因此,从区域规划的政策性、综合性、长期性、地方性的特点出发,我们必须运用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遵循物流业发展的产业寿命周期规律,积极探索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模式。
一、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整体状况
值得欣慰的是,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已经起步,,各种物流会议不断召开,开始出现以现代物流为主业的物流企业,以及一些省市和发达的经济区已经着手制定自己的物流规划。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物流与电子商务、b2x、因特网等一起成为少数在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但是,“物流热”后的冷思考也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表现在全社会对物流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作为概念炒作的成分过多而真正成功的物流案例却是凤毛麟角,现代物流中心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领域的急先锋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刚刚迈开脚步的中国物流业还面临着太多的困惑。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事实上,新的世纪刚刚开始,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的物流服务品牌就已经以“分享”的名义频频在各种会议上推出各自的中国市场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服务标准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解决方案,一些知名跨国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等也已经开始投资建立自己的大中华区物流体系,或者物色中意的物流合作伙伴。我国的政府和企业应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各个经济区域应如何建立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物流通道?诸如此类的问题,物流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有责任和义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并已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关物流规划与政策。如北京市已经完成了“北京市综合物流系统规划研究”;沈阳在“十五”规划中全方位融入现代物流;作为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天津市,把发展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并编制了《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以及航运中心的上海市,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把现代物流同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列为上海市四大新兴产业,并编制了《上海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深圳市则把现代物流与高新技术和金融并重,作为跨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委托美国盖兰德公司作了《深圳现代物流发展策路及交通运输相关政策研究》的咨询报告:山东省政府由省经委牵头,选择一批大型工商企业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从启动工商企业的物流需求入手,把优化企业物流管理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高效运行的战略措施,重组企业物流系统,改变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创造物流服务产业化的社会基础条件,同时培育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逐步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这些举措己取得了明显收益,并涌现出了一批企业物流管理先进典型。“物流热”的兴起与发展的确令国人振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区域物流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的今天,物流业的“遍地开花”不仅难以修成正果,而且很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区域物流自身实践的发展与不断深入,要求迅速建立起与之协同发展的区域物流理论体系。
二、区域物流发展存在的诸多误区
从目前情况分析,由于物流理论研究环节的相对薄弱与滞后,区域物流实践中亟需澄清的一系列基础性的问题均未得到及时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致使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存在着许多误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何克服与清除这些误区也正是现阶段区域物流理论研究的基础命题。
误区之一:将发展现代物流的目的与发展现代物流的手段混为一谈。脱离我国尚处于现
代物流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认为发展物流就是添置现代化设施和高技术装备,片面追求或热衷于现代化、大型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通讯技术的更新,在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社会综合运输体系以及流通中心等结点系统的物流管理和运作效率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这种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技术含量的结果只能导致物流费用的进一步上升和物流资源的新一轮浪费,企业以及社会整体的综合物流效益将因此变得更低。
误区之二:将现代物流系统等同于“物流 运输 仓储 信息网络”,认为只要具备相关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存在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客观物流活动与需求,就可以经营和运作物流。企业或政府部门之所以存在这种思想,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生产意识。现代物流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通过物流组织的专业化与协作化提高对物流资源有效整合的能力,并刺激新的物流生产力不断形成的过程。因此,如果以小生产的意识去发展,不仅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将无从实现,还会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物流效率和地区经济整体竞争能力。
误区之三:对“第三利润源”的社会期望值过高,由于近几年的“物流热”中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冰山”降低成本的潜能,从而出现物流业能产生高额回报率的错误认识。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投资者、物流服务提供方和物流服务需求方,都在计划投资建设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大家纷纷组建新的企业或将传统企业翻牌加入到物流经营行列,而不管原来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总以为投资到这个第三利润源泉就能弄得斗满杯盈,大多数投资者可能不知道,这是不太可能的。目前,对于“第三利润源泉”这一说法的解释存在两种版本,一种认为,第一利润源泉是降低原材料成本,即降低物化劳动成本,第二利润源泉是降低劳动力成本,即降低活劳动成本,第三利润源泉是降低物流成本;另一个版本是,所谓的三个利润源泉依次是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销售成本和降低物流成本。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不管如何表述,所谓第三利润源泉,主要是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方而言的,投资建设物流设施设备与分享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泉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物流服务提供方能否分享这些利润,还要看其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许多条件。因此,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这一事实并不是投资物流设施设备就可以分享这些利润源泉的充分条件。说到底,物流只是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先进的技术也只是完善服务的手段。因此,不可能产生高技术行业那样超出社会平均利润很多的价值和超额利润。在目前许多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物流资源过剩或利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发展新的物流主体,就违背了物流主要靠资源整合而发展的宗旨。
误区之四;区域物流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在思考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及其规划问题时往往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唯书”与“唯上”的倾向,就是不顾区情,按照“本本”和上级“指示”办事:二是“唯左”与“唯右”的倾向,就是脱离“区情”,照抄照搬“左邻右舍”(周围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事实上,在对待区域经济的问题上,也正是这两种倾向导致了我国各地的经济摩擦不断,地域分工体系不健全,产业结构趋同,经济技术的梯度推进迟缓,区域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地区商品封锁和垄断现象较重以及地方保护下的诸侯经济盛行的状况。区域物流如果照此趋势发展,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推动区域物流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由于我国物流研究的历史还不长,理论体系尚未建立,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填补的空白。基于对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在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及时对以下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进一步明确区域物流概念体系。
国际学术界对区域物流的定义尚未统一,而我国对区域物流的解释则更不成熟,除物资部门和交通部门对物流的认识带有“偏见”外,人们对物流适用面的认识也普遍存在很多局限。观念认识上的分歧,导致理论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物流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本位主义使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区域物流失去了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优势,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
随着实业界和政府部门对物流产业的广泛关注,区域物流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应从多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区域物流,应有更多的经济学或企业管理方面的学者来关注物流这一新兴的管理技术和经济组织形式。从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多种视角分析区域物流领域的学术问题,对于进一步明确区域物流概念体系,丰富与发展物流学科的理论构架,促进整个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将是很有裨益的。
其次,深入研究区域物流的增长机理。
区域物流活动要展开,必须首先弄清物流经营的增长机理。从宏观上讲,为什么要发展区域物流,区域物流的优势有哪些,物流产业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区域物流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认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如何开发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协同运作模式,如何对物流系统的区域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有一些总括性的答案,但由于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起步,导致投资商对物流的信心不足,抑制了物流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区域物流规模的扩张。已经建立起来的物流企业(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对市场认识不足,加之规模小、经营能量有限,企业自行建立的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也难以有效贯彻,致使物流需求增长乏力,物流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推动力。因此,深入研究区域物流的增长机理,从根本上激发物流需求市场的发展壮大,就显得尤为迫切。
第三,增加区域物流政策研究的内容。
各部门间、系统间在物流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管理体制和条块分割所带来的各部门在发展物流产业指导思想上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严重阻碍着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对区域物流进行有效管理,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物流产业政策。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物流已有一定规模,一些区域性的物流市场正在形成,实践的形势要求我们去把握市场特点,研究市场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市场行为,引导物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市场状况、企业素质和融资能力不同,物流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近期内难以建立起全国性的物流政策体系。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首先制定一些符合本地特色的区域物流政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理论界必须加大区域物流政策研究的内容。只有做好了区域物流政策的研究,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物流政策体系,也才能为全国性的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和经验,从而规范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培育健康活跃的物流市场,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全面发展。
一般地讲,一个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规模大、耗资多,技术性、系统性强,涉及到的企业经济主体、行业、商品种类范围广,对城市、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影响。因此,从区域规划的政策性、综合性、长期性、地方性的特点出发,我们必须运用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遵循物流业发展的产业寿命周期规律,积极探索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模式。
最新资讯
-
08-25 0
-
08-07 1
-
08-19 1
-
03-12 1
-
08-12 1
-
09-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