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食品行业的供应链物流战略(下)
发布时间:2020-09-02 16:17:15
三.现代物流技术推进食品物流合理化
1.采用食品“延迟”生产战略
顾客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显现个性化、方便化趋势。不同消费者对同一食品的要求有很大差异,我们很难预测到消费需求的准确数据,等收到零售商的食品订货单后再进行食品全过程生产则延长了前置期。这与顾客对食品快速变化的偏好是不相符的。利用“延迟”生产技术可有效的利用总体预测的信息,缩短交货期和有效降低食品生产、销售成本。这些技术包括通过设计食品和生产工艺,可以把制造何种食品和差异化的决策延迟到开始进行生产时,使一类或一系列产品延迟区分为专门的产成品,这种方法称为延迟产品的差异,即食品生产的通用工序和特色化工序进行分离。分离点之前的食品生产是可预测的,能大批量生产,效率最大化;分离点后依靠顾客对食品的个性需求驱动对食品进行特色化,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从时间角度考虑,我们尽可能将分离点推迟,即向生产过程下游移动,如将食品生产的最后段工艺(特色化包装、份量大小分级、营养成分添加、顾客额外要求等)延迟到收到客户的订单以后来完成。
2.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
物流中的配送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厂家直送、一般配送、共同配送等。物流配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与降低配送成本。目前食品物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输已成必然趋势。从配送成本角度考虑,共同配送较厂家直送、一般配送更为经济,所谓共同配送,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所述:是为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的方式。共同配送提高了车辆装载率,达到规模效应,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对中国目前的食品厂家和食品批发企业而言,有些规模不大,自建配送中心在资金上存在困难,因此,多家食品企业共同构建配送中心是可选方案,尤其是多个厂家协同一致的共同配送——集约化共同配送对节约物流成本更为有益。
3.实施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
流通加工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食品行业可通过流通加工来保持并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使提供给消费者时保持新鲜。食品的流通加工主要包括:(1)冷冻食品(2)分选农副产品(3)分装食品,重新包装(4)精制食品。为了提高食品配送效率和效益,我们提出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的策略,即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比如,生鲜食品属于低温保鲜食品范畴,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在物流上可采取“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这种组织形式无论是对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有积极推动作用。
4.引入先进信息技术进行货架管理
保鲜是消费者对市场食品的第一要求。即使是已入零售店的食品,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仍然是比较麻烦的事。由于食品品种繁多,需引入先进信息系统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管理。(1)采用“不同货架到货方式”,即按货架为单位进行到货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店铺的货架与商品的关系进行调查,将商品与其货架的货位输入到物流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中,在计算机系统上建立起商品与店铺,以及货位的关联,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地识别各类食品的数量,应该补充到哪一家店铺的哪一个货位上。这样就可能在货架上按顺序进行补充商品,做到最效率化。(2)鲜度维持管理。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食品的主文件中设定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制造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对将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警告功能,采用双重保险方式。
5.配备低温冷链系统
我国农副产品流通量很大,其中80%以上的生鲜食品是采取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据统计,常温流通中果疏约损失20%—30%、粮油15%、蛋15%、肉干耗3%,加上食品的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
要发展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流通业主要是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目前正致力于冷链建设,已纳入“十五”计划。如中国肉类协会特别强调,“十五”期间,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的发展,配套发展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社会服务面;运输和销售环节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示销售产品的新形式。
6.创建绿色食品配送体系
绿色食品配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运输绿色化。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2)流通加工绿色化。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附加工等;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3)包装绿色化。主要途径包括: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食品流通过程中尽量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并对包装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合理的包装材料回收体系等。
1.采用食品“延迟”生产战略
顾客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显现个性化、方便化趋势。不同消费者对同一食品的要求有很大差异,我们很难预测到消费需求的准确数据,等收到零售商的食品订货单后再进行食品全过程生产则延长了前置期。这与顾客对食品快速变化的偏好是不相符的。利用“延迟”生产技术可有效的利用总体预测的信息,缩短交货期和有效降低食品生产、销售成本。这些技术包括通过设计食品和生产工艺,可以把制造何种食品和差异化的决策延迟到开始进行生产时,使一类或一系列产品延迟区分为专门的产成品,这种方法称为延迟产品的差异,即食品生产的通用工序和特色化工序进行分离。分离点之前的食品生产是可预测的,能大批量生产,效率最大化;分离点后依靠顾客对食品的个性需求驱动对食品进行特色化,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从时间角度考虑,我们尽可能将分离点推迟,即向生产过程下游移动,如将食品生产的最后段工艺(特色化包装、份量大小分级、营养成分添加、顾客额外要求等)延迟到收到客户的订单以后来完成。
2.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
物流中的配送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厂家直送、一般配送、共同配送等。物流配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与降低配送成本。目前食品物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输已成必然趋势。从配送成本角度考虑,共同配送较厂家直送、一般配送更为经济,所谓共同配送,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所述:是为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的方式。共同配送提高了车辆装载率,达到规模效应,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对中国目前的食品厂家和食品批发企业而言,有些规模不大,自建配送中心在资金上存在困难,因此,多家食品企业共同构建配送中心是可选方案,尤其是多个厂家协同一致的共同配送——集约化共同配送对节约物流成本更为有益。
3.实施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
流通加工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食品行业可通过流通加工来保持并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使提供给消费者时保持新鲜。食品的流通加工主要包括:(1)冷冻食品(2)分选农副产品(3)分装食品,重新包装(4)精制食品。为了提高食品配送效率和效益,我们提出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的策略,即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比如,生鲜食品属于低温保鲜食品范畴,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在物流上可采取“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这种组织形式无论是对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有积极推动作用。
4.引入先进信息技术进行货架管理
保鲜是消费者对市场食品的第一要求。即使是已入零售店的食品,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仍然是比较麻烦的事。由于食品品种繁多,需引入先进信息系统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管理。(1)采用“不同货架到货方式”,即按货架为单位进行到货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店铺的货架与商品的关系进行调查,将商品与其货架的货位输入到物流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中,在计算机系统上建立起商品与店铺,以及货位的关联,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地识别各类食品的数量,应该补充到哪一家店铺的哪一个货位上。这样就可能在货架上按顺序进行补充商品,做到最效率化。(2)鲜度维持管理。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食品的主文件中设定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制造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对将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警告功能,采用双重保险方式。
5.配备低温冷链系统
我国农副产品流通量很大,其中80%以上的生鲜食品是采取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据统计,常温流通中果疏约损失20%—30%、粮油15%、蛋15%、肉干耗3%,加上食品的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
要发展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流通业主要是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目前正致力于冷链建设,已纳入“十五”计划。如中国肉类协会特别强调,“十五”期间,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的发展,配套发展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社会服务面;运输和销售环节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示销售产品的新形式。
6.创建绿色食品配送体系
绿色食品配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运输绿色化。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2)流通加工绿色化。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附加工等;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3)包装绿色化。主要途径包括: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食品流通过程中尽量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并对包装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合理的包装材料回收体系等。
最新资讯
-
05-05 0
-
03-18 1
-
08-28 0
-
08-08 1
-
09-23 0
-
08-1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