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9-08-24 22:53:15
为了了解全国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作为“全国供应链过程管理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即scm/ecr china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前段时间进行了全国供应链管理现状调查。
本调查分制造、零售、批发三种不同的行业类型。今后这类调查拟每两年进行一次。就内容而言,包括:供应链管理战略;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支持技术的应用;运作水平等。
本调查共涉及到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四川等11个省市。回收到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34份,占回收问卷的79.1%。就企业类型而言,制造企业141家,占被调查企业的60.3%;零售企业67家,占被调查企业的28.6%;批发企业16家,占被调查企业的6.8%;物流或进出口企业10家,占被调查企业的4.3%。
我们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本文论述并分析调查结果。
对供应链管理概念及原理的理解
为研究我国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程度,我们就企业是否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企业是否了解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就我们调查的企业而言,绝大多数企业不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说明我国企业整体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水平极低。企业要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立足,亟待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并了解国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
就制造、零售和批发三个类型的企业而言,从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程度来讲,零售业高于制造业,制造业高于批发业。这说明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相对来说,比制造企业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而且就企业是否了解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来讲,零售业也好于制造业和批发业。零售企业比制造企业更加注重供应链过程的构筑以及科学的供应链管理。
与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
经调查发现,大于四分之三的我国企业都已经与贸易伙伴建立了战略上的伙伴关系。已经从过去你死我活的输赢关系转换为目前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双赢关系,这为在我国供应链企业之间推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对供应商的供货准时情况反映良好,只有极少数企业认为供应商供货不准时。这反映了目前我国商业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准时交货等优质服务,才能增加客户忠诚度,并最终与客户建立长期的贸易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调查的企业中,只有10%左右的企业与供应商保持一年以内的合作关系,50%以上的制造业和批发业企业与供应商合作时间较长,在三年以上。而零售业企业中,有近一半(44.8%)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时间在一年至两年。供应链结构比较稳定。
在是否邀请贸易伙伴参与新产品开发方面,我们调查国内制造业发现,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中,55.2%的企业不邀请客户参与,而44.8%的企业邀请客户参与。即有近一半的制造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并未征求客户的意见。这必然会造成企业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或不能吸引客户购买的兴趣,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最终影响企业的赢利。但可喜的是,在我国市场由卖方向买方转换的同时,许多企业也在经营理念上开始转变,逐步适应市场的需求。
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
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是否具有供应链管理部门;企业是否建立供应链管理好坏的评价机制;企业部门设置的原则以及企业的产、供、销关系等。
1、是否具有供应链管理部门
经调查,制造企业中没有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企业占该行业的比例为72.3%,零售业为80.6%,而批发业为75.0%。就我们调查的企业而言,有70%以上的企业没有供应链管理部门;而就不到30%的具有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企业而言,他们所理解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即物流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并且多数企业的物流部门只是承担单一职能,而不具有统一协调整个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
2、是否具有供应链管理好坏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由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绩效测量与评价是一个关系到企业全局的大问题,所以,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去制定相关的绩效测量与评价指标,制定相关的程序和方法。当前国外企业采用的abc(activity-based costing)法把成本计算与各种形式的经营活动相关联,是企业管理中较好的一种核算方法。调查发现,国内没有一家企业使用abc成本核算方法,虽然个别外资企业曾试图实施abc成本核算法,但这也仅仅是在初步的试点或试验阶段,我国企业需要寻求新的供应链管理好坏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3、部门设置的原则
(略)
4、企业产、供、销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就企业产、供、销关系而言,制造业和零售业均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制造业50.4%;零售业50.7%;批发业43.7%)的产供销部门,已经实现了信息共享,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决策。但有少数企业仍存在着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不联系,即企业内部的供应链脱节的情况(制造业有3.5%,零售业有13.5%)。这种管理体制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是没有竞争优势的,各部门急需加强相互沟通和理解。
支撑技术的应用情况
每天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数以百万计的交易,每一笔交易的背后都伴随着产品的运动(物流)以及信息的运动(信息流)。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都需要这些信息,以便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提货、存储等。随着信息数量的增加,供应链上贸易伙伴的组织费用、数据处理费用以及管理费用都在大幅度增加。
因此,对信息进行精确、可靠及快速的采集和传送,变得日益重要。供应链管理的支持技术就是为了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和费用而产生的。这些技术包括:条码、位置码、edi、射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
1、采用条码标识
条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国企业的条码应用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看出,我们调查的企业中有60%以上企业的产品都采用了条码标识。由于我们调查的企业多为国内的大中型企业,所以就全国水平来讲,商品都采用条码标识的企业比例肯定要低于上述调查结果。但上述结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目前条码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已经相当普及,这为我国企业实现高效库存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但还可以看出,国内仍有38.8%的零售企业并不是所有商品都有条码标识,这就很难实现高效的pos销售,更难以实现商店自动订货,连续补货等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如。
2、储运单元和货运单元是否进行条码标识
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对由销售单元组成的储运单元、货运单元等物流单元进行条码标识。(电子版以下略)现急需将这些标准在我国企业内进行宣传、贯彻。目前我国制造企业仍有90.8%的企业点货方式是手工点货;81.2%的批发企业和74.6%的零售企业仍是手工点货,极大地降低了仓库管理的效率,增加出现差错的概率。相应地,装载物流单元的运输设备也多没有id标识,对货物的跟踪和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3、位置码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贸易参与方以及交易的相关位置进行标识。位置码可实现该功能,它是13位的全数字型代码,可对法律实体、功能实体以及物理实体进行标识。它是企业实施edi的关键。从调查我国企业位置码的应用情况,我们发现:制造企业93.6%没有采用位置码;批发企业100%没有采用位置码;零售企业97.0%没有采用位置码。可以看出,在我国位置码还远远没有普及,仍需加大我国位置码国家标准(gb16828《位置码》)的宣传力度。
4、edi(电子数据交换)
edi是管理商业信息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它以统一的报文标准和最少的人力介入,将结构数据用电子手段从一个计算机传输到另一个计算机用户。其目的就是要实现贸易循环,尤其是重复交换中的文件的自动处理,从而消除公司内部缓慢、复杂、昂贵的管理开支。调查我国企业发现,我国还没有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edi。分析原因主要有:企业经济条件不具备;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技术力量不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观念上没有达成一致,有些企业没有意识到edi的作用;操作上认为edi的报文结构过于庞杂,语法规则过于严格,不便于实施。这都是制约edi实施的主要因素,为此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研究部门需要向企业普及、推广edi的理念并帮助企业实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简化报文结构和语法规则,开发新的edi规范,如lite-edi、xml-edi等。
5、rfid(无线射频标识)
射频标识也是高效供应链管理的一项技术手段。在企业的分销和仓库管理中,可运用射频数据通信技术来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使仓库管理者在任何时间都了解仓库里货物的储存地点和去向,从而极大地提高库存控制和分销管理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广为使用。而调查发现,射频技术在我国还远没有普及,制造业中有97.9%的企业没有采用;零售和批发企业根本就没有采用。这主要是因为技术投资太大,限制了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6、网络技术
internet在供应链企业中的应用以及与internet的集成,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方面,对国内企业的调查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网络技术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还远远没有普及,就局域网而言:44.7%的制造企业有公司内部的局域网;31.3%的批发企业有局域网;62.7%的零售企业有局域网。相对而言,网络技术在零售业的普及比例较高,这说明我国零售业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方面超过了制造业和批发业。
但从使用internet上来说,制造业的使用率则高于批发业和零售业。制造业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开始在网上公布产品信息,这主要是企业内的销售部门希望通过网络为产品做广告。相对来讲,批发业、零售业在网上公布产品信息的比例较低。
对零售业而言,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零售的主要方式还是顾客到店内去选购真实的货物,多数顾客的购物习惯仍是传统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零售业网上公布产品信息,提供网上购物的积极性。
就提供网上购物方式来说,提供该方式的企业均不到各类企业的20%,在我国远没有普及。
运作水平
1、外包程度
就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主要有两种:“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我国企业特别是过去的国有企业,一贯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可以被认为是“纵向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这种管理模式势必会增加企业投资负担;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使企业的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竞争对手;增大企业的待业风险。因此,从80年代后期,国际上许多企业开始实施“横向一体化”的思想,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只抓本企业最核心的东西,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而把企业不擅长的业务“外包”。这种优势不言而喻,而且这种思想在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中已有所借鉴。经调查我们发现,我国企业中有些已经将仓储和运输业务进行外包,但仍占少数。从另一方也能看出,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已经有所发展,但仍然很不成熟。调查结果见表5。
2、库存周转天数
(略)
4、品类管理
所谓品类管理是指分销商和(或)供应商把所经营的商品分成不同类别,并把每类商品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它通过强调向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的运营效果。我国企业的品类管理现状调查如表7。
我们发现,我国企业在品类管理的实施上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普及的,30%以上的制造业和批发业都实行了品类管理。相对来说,零售业在品类管理的实施上要更加积极,53.7%的零售商都实施了品类管理。而且,调查发现,目前,大的制造商和零售商有些正在进行联合品类管理的试点。他们的试点表明,对于有些品类的产品,经品类管理可使得该产品的销售量增加20%以上,品类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5、市场缺货
调查结果见表8。
从表8看出,56.0%的制造企业和73.1%的零售企业都反映其产品有缺货现象。缺货现象的出现说明,供应链上物流不畅。因为调查发现,产品出现缺货的原因不是由于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跟不上,而是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信息不畅。造成产品在各节点上库存积压的同时,处于供应链末端的顾客却从零售商那里找不到货物。虽然制造商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满足顾客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但由于供应链各级批发商库存过大,供货不畅,致使产品出现市场缺货。
6、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来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供应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这样可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产品的可获得性,从而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而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是零售商的补货系统由供应商执行,零售商商品数据的任何变化随时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决定未来的货物需求数量并向零售商补货。vmi实施情况调查结果见表9。
从表9看出,有些大的知名的制造业已经开始和零售企业试点vmi系统,以降低供应链上的库存。
总结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对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的情况归纳如下:
1、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时间比较长,贸易伙伴之间已经建立了长期的贸易伙伴关系,说明供应链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是供应链上企业间实施ecr、qr等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2、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条码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应用pos的商店在我国也相当普及。但条码技术和pos扫描仅用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结算速度上,条码技术在提高物流整体运作效率上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4、企业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规划和库存管理。但由于数据采集自动化问题并没有解决,从而影响到库存管理的自动化。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但这种应用相当肤浅,多数企业仅限于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业务相关信息,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电子数据交换。
5、由于供应链管理的支撑技术在企业间远没有普及, vmi等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方式并未被企业采用,仍需要在企业间推广普及供应链管理的支撑技术。
总之,在我国,企业推广和实施供应链管理才是刚刚起步,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新资讯
-
08-17 0
-
05-30 0
-
08-09 0
-
03-06 1
-
08-29 0
-
03-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