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是信托业大势所趋

发布时间:2019-08-16 01:32:15




信托产品数量与规模各月对比图



信托产品发行规模、数量表



  走过2005年的信托业有怎样的“感悟”?信托产品和信托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呢?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

  弱势不改 经营面临抉择

  记者:在您看来,2005年信托业发展有何特点?

  邢成:我认为2005年信托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首先,信托的制度性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年金、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等业务无论有没有信托公司参与其中,无论是否回避“信托”二字,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们都运用了信托原理。

  第二,从信托公司本身来看,它的弱势地位未见明显改善。在2005年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业务中,信托公司屡遭“冷遇”,一直扮演配角。

  第三,分业格局下理财市场竞争对信托产品挤压严重。委托理财目前已经成为真正混业经营的市场,信托公司不仅丧失了委托理财业务市场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甚至变成了限制条件最苛刻的委托理财经营者。

  第四,信托公司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增资扩股热潮。2005年以来,信托公司增资扩股、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势头有增无减。

  第五,品牌化产品渐成主流。2005年以来,相当一部分信托公司开始根据公司自身特点,进行二次业务定位,实现业务转型,探索具有自身优势的专业化发展的经营模式。



  记者:一些业内人士要求信托公司产品公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您对此怎么看?

  邢成:实践证明,私募既非杜绝信托风险的灵丹妙药,也非信托公司发展的根本性障碍。关键是信托公司是否设计和开发出了真正适合私募投资的信托产品,是否深入、专业地开发出私募投资者这一独特的客户群体,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营销体系和营销手段,、客观、。

  我们欣喜地看到,2005年一些信托公司的私募网络、私募渠道、私募客户群、私募营销模式已经悄然形成,并且渐成气候。私募极容易在投资者群体中产生口碑相传的良性效应,运用特定私募营销手段,就会出现营销效率极高,营销成本较低的供求格局。当然,在风险主体明晰化、信托产品彻底摆脱预期收益刚性、信托产品实现充分流通和转让的前提下,,允许信托公司对适合公募的信托项目通过公募形式设计和发行信托产品,从而最终形成信托公司公募与私募并举的合理业务架构。

  记者:展望后三个季度,?

  邢成:,也是银监会将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前的先头性基础储备。分类评级将加剧信托业的竞争,信托公司两极分化不可避免。

,。,、信息披露和规范治理结构为主。。

  对“200份”等多重限制松绑是信托业2006年发展的最大期待。但这种期待在2006年或许只能在少数优质公司得以实现。目前信托业的处境比较艰难,信托公司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和政策待遇劣势,生存困境迫使信托公司不得不介入一些风险相对较大的领域,而这一切又导致松绑进程的迟缓。

  融合将是大势所趋

  记者:在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激烈角逐中,信托与信托公司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邢成:信托具有无穷大的创新空间。以目前最为热门的几个领域为例,产业投资基金业务、年金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等,这些领域的资产管理需求都为信托的创新空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开放格局和混业经营的国际大趋势下,融合是信托公司的现实选择与终极归宿。从当今国际上信托业务的发展模式和趋势来看,信托业在各国的发展都与银行业有着密切联系。要么信托业为大银行所垄断,如英美等国家;要么信托公司转为可经营与信托相关的银行业务,如日本等国家。

  目前,信托业仍处于盘整当中,多重限制进一步削弱了信托公司占据新领域的竞争力,仅靠信托业自身的力量摆脱困境,短期内仍比较困难。外资进入又带来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对我国的信托公司而言,谋求与外资机构合作,或者通过金融控股等方式与银行相结合,以与银行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依托,既是当前宏观环境下求生存的现实选择,恐怕也是将来我国信托业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