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带来两个利好</div>

发布时间:2019-08-10 01:48:15


中国有句俗话叫“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风格,非常贴切。因为多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一直是有多少资本金就放多少贷款;贷款投放的速度快了,就要想办法四处找钱补充资本。只不过令人头疼的是,中国的银行放贷胃口一直不小,资本金的问题也因此隔三岔五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银行不补充资本,也能持续不断地放贷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吴显亭上周四在公开场合说,。这一表态让正陷于资本补充计划泥潭中的各家中资银行看到了转变发展模式的曙光。

事实上,读者如果有心,可能会记得早在2005年12月份监管部门曾经启动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早期试点。以当时建设银行与中信信托合作发行的“建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为例,建行规模近30亿元的住房抵押贷款通过中信信托的平台转到表外,同时收获约29亿元的现金资产。

这一试点业务带给银行的好处不言而喻。对建行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将是贷款减少,资本金的消耗速度得到降低。如果该项业务当时就从试点转为常规业务,那么从理论上来说,银行可以以有限的资本金水平,支撑起无限大的贷款规模。这样,传统意义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银行商业模式,就将完全被颠覆。

套用到目前银行的处境上,这一试点业务最直接的好处是将使过去两年间发放的天量贷款找到有一个合适的处理途径,而不是仅仅要求银行通过补充资本的方式去覆盖风险。如果说过去两年的天量贷款让银行感到消化不良,那么信贷资产证券化无疑是一剂泻药,让银行在不断吃入各种贷款的同时,得以保持适度均衡的资产规模。

但是,改变银行受资本金限制而创新乏力的商业模式,只是监管部门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用意之一,监管部门的另一意图在于进一步强化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

目前银行发放小企业信贷,难点之一就在于这些资产的风险较高。如果没有合适的处理途径,商业银行在给小企业发放贷款之后,必须全程跟踪并监控其风险状况。这种先天的信贷成本过高,直接阻碍了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假如在小企业信贷领域能够引入资产证券化模式,那么这种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等矛盾将有望得到解决。银行给小企业发放贷款之后,再将这些贷款打包出售,一方面可以不断腾出信贷额度,为更多的小企业发放贷款;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将资产风险转移给其他金融投资者。有了这样的转手方式,银行给小企业过高的贷款利率也有可能降下来,因为银行并不需要承当完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