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商业地产大跃进</div>

发布时间:2020-11-15 23:29:15


从2010年开始,商业地产持续升温,住宅开发商谋求转型,零售商跃跃欲试,原本寂静的深潭水花四溅,但在商业地产投资开发中,选址、立项、规划、设计、招商、运营、投融资资本运作,每一个环节都玄机深藏,这显然不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

从7月开始,经济观察报联合新浪乐居对商业地产进行系统性梳理,《商业地产红与黑》侧重分析住宅开发商的转型代价,《转型商业地产空间有多大》强调完全不同于住宅的商业地产开发思维。此次,、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中国民生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总裁杨毓、北京汉博商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李亚明、21世纪不动产中天总经理邓中文、DTZ戴德梁行中国区董事张家鹏,共同讨论政府资源错配以及商业开发中的短视和盲目。

引凤筑巢

经济观察报:转型商业先转观念,从住宅开发转向真正的商业地产最关键的是什么?

鲁炳全:商业地产要引凤筑巢,而不是筑巢引凤,筑巢引凤是典型的做住宅的理念,是主观的认为我投资我说了算。商业地产要引凤筑巢,凤不是商家,你服务的是目标客户群,眼里没有消费者,盖出来的物业肯定就是孤家寡人。

现在商业地产面临三大瓶颈:第一是融资瓶颈,目前制约商业地产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融资比较单一,我们把银行作为重点。国外发达国家商业地产的配套渠道非常广泛,特别是专项基金,包括私募等等。这些配套对商业地产的投资、开发、运营提供了非常好的资金支持。

第二大瓶颈是运营托管,在发达国家成熟的商业地产开发体系中,专业托管已经成为塑造现金流的重要渠道,目前在中国基本没有,我们只是在商业地产某一个类别中比较成熟,比如酒店业,所以才有了中国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投资开发模式,沃尔玛都进来了。

第三个瓶颈是资本运营的价值标杆缺乏,价值评估的杠杆和体系在哪儿?现在我们国内能不能找出一家商业物业价值评估机构,而且在资本市场得到认可?我没有见到过。但是在国外,是人家是找全球最顶级的机构专做物业价值评估,资本价值评估体系缺乏就容易淹没投资物业价值,给后期进入资本运营造成损失。

被选址、被规划、被招商

经济观察报:成熟商业地产项目的前期调研少则一年多则五年,国内商业地产项目却频繁出现三边工程,是什么原因导致为数不少的商业项目盲目上马?

鲁炳全:中国商业地产真正的春天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2010年整个行业干什么?。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存量的商业,可以说70%以上都是垃圾产品,我们最大存量的资产就只是一个资产,不是真正具有资本属性高附加值的优质商业。

张家鹏:没有好项目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硬件不好,项目招商跟做红娘一样,孩子本身有残疾,很难办这个事;二是位置的区别,市中心当然好做,但是市中心要求档次非常高,新中心项目商家目前不是首选,所以远的项目有找商家的问题,中心的项目有档次差异的问题,这是结构性问题,虽然供应很多,但是做不起来。

鲁炳全:商业地产投资开发第一个环节是选址和立项,现在中国的国情不是选址而是被选址,政府说就这几块地你要不要,不要还有别人要,地拿到了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给谁做,此后还限定开工,带条件开工,非常仓促。永旺是主动选址确定三大定位,第一是投资定位,作为投资商的投资目标是什么;第二是市场定位,项目做成之后在城市区域扮演什么角色;第三是业态定位,主营业态如何定位。

郭增利:现在被规划更难受。我曾问西域(Westfield)主席为什么不来中国?他说如果你能确认在五公里范围内不会再有第二个购物中心,我肯定来。我说对不起,不是我确认不了,这是中国的市长都不敢确认的事。

商业房地产下一步肯定会从中心向新城区转移。有商无业,有业无商,居住起来会非常不便利,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商业设施作为公共设施去看待,首先解决想住在这里的人的生活,然后吸引越来越多再住在这儿的人,否则疏散中心人口根本无法实现。

李亚明:除了被选址、被规划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拿到地以后,他也知道做什么去,但实际上没有人响应,就是被招商的问题。你想引进主力店、次主力店,发现没有人来,最后做成无主力店模式。现在的商家结构, 400平方米以下很多,1000平方米以上也有,中间400-1000平方米的集合店严重供应不足,很难支撑一个好的商业规划。

做商业规划跟后期招商和运营紧密相关,不可能都做展示面宽,切身短的。商家每年有开店计划,他再怎么开,也有人才培养和管理提升的问题。政府主导城市规划,开发商了解自己的战略需求,零售商家以及顾问行业的整体服务到位,未来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养成,共同推进这个行业的发展,缺一不可。

邓中文:现在运营管理是费力不讨好,开发商或者是业主给你的收益非常非常可怜,研究100万平方米项目到底支撑多大商业体量,这么大一个事情三个月没有出来结果,业主急了。三个月能出来结果非常不容易,做这个事情需要时间和资金支持,可是开发商不会给你足够时间,要求一个月之内提交,开发商不愿意为部分前期付很高的价钱,纯粹研究型人才留不住。

观念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转过来的,国内很多企业不愿意付顾问费,因为顾问费不是预算内投入。国外顾问公司为什么做得好,他的顾问费收得很高,他能养得住人才。

鲁炳全:现在还是住宅的理念,商业地产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需要专业的支持,我们的投资开发商没有到这个层次。

杨毓:主体都在转化过程中,转化是暂时的,怎么经营好,有稳定的现金流之后,才可以借助金融,让更多资本支持你。有经营管理的压力,这个情况是难免的。

搭舞台、做表演

经济观察报:零售商也来开发商业地产,他们有怎样的优势呢?

王永平:零售业现在的利润越来越薄,不甩卖无法过日子。现在好不容易搞促销,老头老太太进门拿着各个商场的促销单买完就走了,他就无法玩下去了;第二,过去地产收益太大;还有一个原因,很多零售商找不到好的物业,盖的东西都是这样,还不如自己盖。

郭增利:一个零售业上市公司,股民买它的股票是为了看它的竞争力、经营价值。现在法律上没有这种约束,上市公司也没有这种责任的约束,国外我们看到零售商是不可能做地产开发的。咱们国内没有这方面制约,所以零售商可能买了地做了开发。

王永平:它的意义是以租金收益为导向,买完之后调个三年,高了租不出去,低了不想租出来,也不亏,三年后该升值了呢,跟炒地皮没有什么区别,将来发信托基金的时候,永远看你租金收益,物业忽略不计,这就是一些毛病。

李亚明:本来是开发商搭舞台,零售商做表演,现在搭舞台的学做表演,做表演的要搭舞台。

体验式消费无法替代

经济观察报:电商风靡时代,实体商业地产是否面临巨大挑战?

鲁炳全:电商和实体商业没有对立,当前中国购物中心越来越成为商业地产投资的主流,近几年购物中心的发展完全以体验式消费为核心,电商解决不了体验式消费。

李亚明:讲购物中心有标准,汉博标准是单层一万平方米以上,至少地上五层以上,购物中心实际上涵盖四大块,零售、餐饮、娱乐和服务。现在万达在综合体里降低了零售,提高其他三个业态。

实际上电子商务对零售冲击比较大,王健林也承认购物中心是吃出来的,如果餐饮做得好,未来也会很好,餐饮都没人来,这个购物中心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