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法》修订助公募高管离职潮

发布时间:2019-08-24 09:43:15


《基金法》修订助推公募基金高管离职潮
所谓的束缚太多、股东攫取了太多的利益只是一个借口,阳光私募基金的合法化才是公募基金离职潮起的最大推动力:优秀的资产管理人找到了合法赚取更多金钱的机会。
《基金法》修订助推公募高管离职
9月29日,前中国证监会主席秘书、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莫泰山,成为了今年以来第70个从公募基金离开的基金经理级别以上的公募基金从业者,也开了公募基金总经理转投阳光私募基金的先河。
据交银施罗德人士透露,莫泰山下一站的去处是民营资产管理公司上海重阳投资有限公司。在那里等待他的,不仅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裘国根、校友兼前同事李旭利,更有着美好的前景: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将可能获得合法的牌照。
而这也是最近前赴后继者的动力所在。,随着《基金法》修订工作的完成,离开公募基金的那些高级管理人、基金经理,只要没有违法违纪的,也可以重新注册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

立法正名催生“离职潮”
阳光私募基金最早起始于赵丹阳,其在利用信托平台发行阳光私募,此后一共发行了6款产品,赵丹阳也因此被称为“私募教父”。
在这一过程中,资产管理人只是扮演投资顾问的身份,这“名不正、言不顺”的角色,一直是阳光私募资产管理人的一大心病。
然而目前事情似乎有了转机。正在启动的《基金法》的修改,。
据一位长期研究阳光私募的券商人士透露,今年以来,负责此事的证监会研究中心对大型的阳光私募基金进行了调研,,阳光私募基金看到了前景。
根据洪磊公布的信息,截至9月20日,今年的基金经理变更是168人次,占到基金经理总数522人的32.18%。其中有87人是在产品之间的调整,真正离开这个行业的是69名,占到行业基金经理总数的11.6%。
虽然比此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离职奔私募的传言则向更高层面的总经理袭来,先有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后有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均被传出要辞职,而莫泰山则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此外,则是副总裁和投资总监以上的人员离开公募转投私募的名单也增多。工瑞瑞信基金原副总经理戴勇毅、国泰基金投资总监归江等,均投入私募的怀抱。
在私募合法能赚钱的情况下,优秀的基金经理出走显然不甘受到股东的盘剥和制约,最终“揭竿而起”。

激励有成有败
公募离职潮的发生折射了公募基金激励的尴尬。
这两年来,大基金公司中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的基金经理和高管流动性相对较低,这与这些公司实力雄厚及所能提供的待遇不菲相关。
,在过去三年除一位研究员因为身体原因离职之外,尚没有一个投研核心人员离开。
而这得益于股东推出的激励计划。从2007年开始,该公司股东拿出20%的净利润用于奖励员工。据诺安基金的一位人士透露,这类似于管理层持有的“影子股份”,有分红权,但不实际持有股权。
不过,这也有失败的案例。
早在2007年8月份,华宝兴业推出并开始实施“持基激励计划”,当时公司和基金经理投入的资金总额为420万元。后来更升级为“核心投研人员持基激励计划”,当时公司总投入1049万元。
2009年8月份,华宝兴业继续实施“核心员工持基激励计划”,此次持基激励计划包括了公司副总经理以下副总监以上、公司新任基金经理、新增核心研究员等全部纳入上述激励计划。而华宝兴业根据以上核心员工申购金额按1∶1比例以公司固有资金申购了旗下基金,其投资收益则归“持基”员工所有。
不过,这并没给华宝兴业带来稳定的团队,随着其国内投资部总经理冯刚的离职,该公司原来的投研核心6人全部走光,被戏称为“基金业的黄埔军校”。
节后基金经理变动增多日过两人
双节后截至10月18日,仅7个交易日,有16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动,日均超过两人次。
与节前基金经理频频离职被动换人有所不同,在这一波公募换血过程中,不少基金公司增聘新人,或者在基金公司内进行调配。分析指出,基金公司或是在趁市场向好之际,通过变更基金掌舵人拼一把四季度业绩,也为年底争排名做最后一棒冲刺。

年内最后一波高潮
基金经理人事变动节后升温,7个交易日变动16人,日均超过两人次。
“这一波人事变动或已经是年内最后一波高潮,按照以往的经验,进入四季度后由于临近年关,年终奖以及一些激励措施即将兑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员的离职。”北京一位基金研究员告诉记者。
不过节后公募频繁换将显得反常,数据显示,去年同期仅有3只基金出现基金经理变动,而在今年10月14日一天就有4只基金发生经理变动。
在这一波人事变动中,明星基金经理王卫东离任新华资源格外受到市场关注。由于继任者崔建波任职时间尚短投资能力还需观察,王卫东离任将会对基金业绩造成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由于该基金重仓金融行业,受益于蓝筹行情发力,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业绩会有较好表现。

公募基金为何留不住人
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是基金行业不可阻挡的市场化趋势,这轮人才大流转是公募基金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错误的反映。
并非基金经理天生品格不高,而是公募基金内部欠缺市场机制,也欠缺灵活性。一流的基金经理收入有时不如研究员,而基金公司内部管理僵化、人事繁杂,更为人诟病的是,不论业绩好坏只以规模取胜。
我们在此看到了双重逆向激励,首先是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用与管理能力之间的不匹配,其次是在公司内部不同业绩群体之间的不匹配。
逆向激励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更多的试图有所作为的基金经理纷纷出走,更多的菜鸟进入这一行业,业绩大幅下挫。
,先是用“一对多”产品抗衡私募基金,甚至一度停止阳光私募;。
有人认为,对基金经理过于苛责,目前在位的公募基金经理大多属于拿低薪的活雷锋,此言颇为可笑,竞争激烈的金融领域一靠机制;二靠业绩,个人品性在机制下才能彰显。正像我们不能说华尔街全是混蛋,我们同样不能从个人道德这一狭窄的领域理解公募基金经理的辞职现象。有人认为是公募基金的排名害了公募基金,这只是问题的枝节,事实上,私募基金经理面临的压力要大得多,做得不好,投资者马上离开,让你失业。无论公募还是私募,行业的兴盛靠的是尊重金融市场的规律。
对于公募基金经理纷纷辞职,笔者曾询问中国第一代的某基金经理,他的回答是,有什么好说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制度原因,大势所趋。
中国的金融市场正面临深刻变革,人才大流动,货币国际化,,阻挡中国金融的变革,或者遵循市场趋势,为中国的金融人才提供一方乐土。舍此,无中间道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