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信托:信托业不要忘“本”

发布时间:2019-08-19 05:35:15


傅帆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海国际信托未来的定位,就是做资产和财富管理,这种声音代表了这个行业不少人的思考。

  2010年年底,中国信托业协会举办了一场信托业峰会,全国各家信托公司老总云集上海。信托行业发展了30年,掌管的信托资产已达3万亿元,超过基金公司,但这些老总和专家坐在一起,却在讨论一个最原始的问题真正的信托公司到底应该做什么?!

  信托,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然而,回顾信托行业发展历史,信托公司更多的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坏孩子”。

  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设立,标志着信托业的正式破冰。,使得信托公司前后多达五次被清理整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广国投、中农信、中银信托等领头羊的“破产”、“清盘”或者被接管,信托业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直到2001年《信托法》的颁布实施,以及随后《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的陆续出台,为数不多的信托公司走上了重生之路。

  截至去年10月31日,全国信托公司信托资产合计30103.71亿元,与末2102亿元的信托资产规模相比,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增长近15倍。信托公司行业人均利润高达134万元,在金融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开始借助信托渠道将表内信贷大量转移至表外,银信合作理财产品逆市增长,规模飙升至超2万亿。

  这种“灰色信贷”广为诟病,罪状有二,一是信贷被移出表外,干扰货币政策有效性。二是信托公司在其中仅扮演通道角色,收益率仅为千分之一二,但相应的风险却较高。

  房地产是另一个原罪。随着去年下半年信贷额度缩紧,信托则继续输血房地产,部分房地产信托收益率逼近垃圾债券,信托公司再次受到批评,“国家调控房地产,信托支撑房地产,国家限制信贷规模,而信托却游离在外”。

  于是,,针对银信合作业务、净资本管理和房地产信托连下多文,再次规范。

  看起来,信托行业总是逃离不了“发展—整顿—再发展—再整顿”的怪圈。

  然而,信托公司们也很委屈。实际上,信托行业发展的困境,与制度层面对信托公司功能定位不清有关。例如,信托公司业务与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有交叉,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很多业务从本质上都是信托。

  也有老总感叹,待遇也不公平,例如信托公司开展PE投资具有优势,但相关部门却要求,信托公司持有IPO企业股权的,企业上市前必须对信托公司所持股权进行清理,这阻碍了信托公司的PE投资。

  但有一个问题已成为共识:信托业规模不断增长,核心业务模式却依然没有形成。

  “这个行业发展曲折,外部原因是一个方面,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作为,我们首先要明确发展方向,不能老打擦边球,与政策冲撞。我们已经走过30年,还没有看到信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已经错过了很多。”傅帆说。

  定位财富管理,被很多信托公司视为未来发展出路。但市场发展是否成熟,以及信托公司人才、产品、系统、体制能否跟上,是一个挑战。信托公司能否借此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管如何,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一句话值得老总们借鉴,“不忘本,一个是不忘受苦的那个"本";第二个"本",是不要忘了信托的本质是什么”。(王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