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遭遇史上最大压力 二三线私募风雨飘摇

发布时间:2019-08-04 20:21:15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资本市场一派哀鸿遍野的背景下,今年的阳光私募整体表现更是有点惨,无论是“老将”还是“新秀”,几乎都遭到了惨痛的损失。

  中国商报记者从融智投资了解到,截至9月30日,今年以来已清盘的产品共133个,面临清盘危机的产品共217个,阳光私募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压力。

  据介绍,在股市这次长达5个月的下跌中, 80%的阳光私募遭受了损失,一些所谓的投资专家在客户面前“灰头土脸”,在媒体面前“噤若寒蝉”。事实证明,目前阳光私募中能够稳定盈利,能够说到做到的,只是少数。

  二三线私募风雨飘摇

  从已清盘的 阳光私募产品 数量看,共133只,非结构化产品35个,占整体清盘产品数量的26.3%;结构化产品98个,占整体清盘产品的73.7%。

  “从已清盘的产品看,基本上属于二线、三线私募。这种现象说明,二三线私募正在风雨飘摇,如果行情持续低迷,这些私募可能面临崩溃的局面;而一线私募则体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融智投资研究员杨志为如是分析。

  清盘产品及存在清盘危机的产品中,以结构化产品居多,由此可见结构化产品 “败多胜少”的命运在行情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得到集中体现。这也再次告诫私募,借钱投资、承诺保底是投资的第一大忌。

  从清盘的非结构化产品成立的时间段发现,在2007年和2008年成立的产品仅有2只和1只遭遇清盘,在2009年和2010年成立的产品则分别有13只和19只遭遇清盘。

  从融智评级数据中心统计的“存在清盘危机的产品”来看,净值在0.8元以下的共88只。其中,0.7元以下(含0.7元)的22只,0.6元以下的6只,0.5元以下的3只。

  六大压力促使产品清盘

  杨志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目前有几方面压力迫使产品清盘,其中的首要原因就是客户不愿意承受亏损,而且私募在募集阶段也高估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举例来说,净值亏损10%,客户尚可承受,如果净值亏损达到20%左右,客户就会产生赎回的冲动。

  此外,在产品募集阶段,为了快速完成资金的募集,私募并没有时间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充分阐述清楚其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特别是借助银行和券商、第三方等渠道完成募集,私募就更不可能与客户充分沟通。

  “当赚了钱的时候,客户不会有问题,一旦出现亏损的时候,客户就会开始质疑私募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法问题,甚至认为自己买错了,于是为了规避更大的风险,就及时赎回。”杨志为坦言来自客户方赎回压力是产品提前清盘的主因。

  根据融智投资分析,赎回的产品大部分是2009年以后成立的,其中有很多投资顾问业务也是2009年后新成立的,自身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投资理念和稳定的投资风格,对于资产管理行业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贸然进入。

  “一旦出现较大亏损,私募就会对自己的投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丧失信心,出现这种情况,不如及早清盘,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深圳一家 私募基金经理 这样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当然,迫于成本压力,也是很多私募产品面临清盘的重要因素。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有的私募仅管理两三个亿的资金,就请了七八个人,租了高档写字楼,一年开支两三百万元。一旦出现亏损,特别是亏损超过20%的情况,就要承受负债经营的压力。”

  同样,来自于股东方面的压力也不可忽视。有的私募在公司里只是个小股东,背后还有好几个股东,这些股东都是冲着赚钱来的,行情不好,产品亏损的时候,股东便不愿意再提供经营费用,于是将股份退出,将公司清算解散。

  不过,看似最重要的“行情压力”则被杨志为列为最后一个导致产品清盘的因素。

  “看上去这是导致私募产品清盘直接原因,但是这却是最不重要的原因,因为这是外部环境因素,大家面临的都是这个环境,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和团队是否足够强悍。”

  事实上,有的私募产品一旦遭遇清盘,可能再也没机会进入阳光私募行业了,即使从事代客理财也会受到影响。

  “这是因为,一旦清盘并退出后,该私募将会被认为不适合从事资产管理业务。使得目前国内阳光私募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都受到了质疑,更加认为这个行业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杨志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行业现在是鱼龙混杂,将来还是会鱼龙混杂,只有投资者睁大眼睛,提高分辨能力,才能少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