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公募基金不必过度打压私募

发布时间:2019-08-08 07:57:15


4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一届“上证法治论坛”上表示,将积极推动基金法律制度的修改和完善。他指出,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既要强化约束、,又要放松管制、促进创新的立法思路,配合立法机关全面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特别是要适应私募基金发展的现实需要,,,,,为资产管理业务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其实很可能在一个多月前便已悄然展开。10月26日,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上海重阳投资原首席投资官李旭利宣布:因“身体原因”离职,并将从此离开投资界。此时距李旭利离开栖身11年之久的交银施罗德转投私募基金上海重阳,仅仅15个月。诸多传闻在一个月之后集中爆发。从11月22日开始,关于李旭利涉嫌“老鼠仓”被证监会调查,被限制出境,甚至“被捕”的新闻开始频繁出现,一开始李旭利还通过中间人有所澄清,但很快陷入沉默。有券商分析师指出,李旭利事件是证监会“敲山震虎”之举,即不管李旭利是否真的涉嫌违规,最终调查结果如何,对私募都传达了一个信号:私募不是避风港,离开公募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私募基金面临“强化约束、,公募基金却享受到了“放松管制、促进创新”的待遇。11月1日,证监会罕见地连续发文,松绑公募基金的束缚。《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允许保本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且投资比例不做明确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允许全部基金公司从事专户理财业务,并将一对一和一对多专户产品的初始规模限制由原来的5000万元降为3000万元。《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更是放宽了基金销售机构的组织形式。目前私募基金的销售更多地依赖信托渠道和第三方机构,如果这些私募基金的销售渠道都取得公募基金销售牌照,将对私募基金的规模扩张构成冲击。

  证监会近期这种“抑私扬公”的政策思路,指向的恰是困扰基金界多年的难题:公募基金中的优秀人才不断流向私募基金。截至今年10月14日,从事阳光私募行业的投资经理共有311名,其中有55位具有公募背景,占总数的17.7%。人才的流失使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之间呈现日渐失衡的发展态势。以今年的情况为例。公募基金方面,截至11月30日,在偏股型基金中,由孙建波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以42.31%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夺得冠军,紧随其后的是银河行业优选基金,收益率为31.50%;王亚伟管理的华夏策略位列季军,收益率为30.70%。再看私募基金的三甲:常士杉管理的深国投-世通1期收益率达89.5%,徐翔管理的山东信托-泽熙瑞金1号收益率达69.96%,段焰伟管理的中融-鼎辉1号业绩则为58.08%。整体水平明显高出公募一筹。

  公募基金之所以难以吸引并留住投资人才,是因为在激励机制、持仓等各个方面,对基金经理限制较多。至于基金经理的个人利益方面,公募基金经理一年的平均收入大约在30万-300万元之间,而私募基金的优秀经理年入千万绝非罕见。例如,阳光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就能提取绩效部分大约17%作为报酬。在此情况下,公募基金的变革应在情理之中。11月2日,,未来将逐步降低新基金公司设立的门槛,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原《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王连洲也表示,基金管理行业的核心资源是基金经理,应该给这些职业经理人以足够的尊重。让职业经理人持股,不应该有什么障碍。由此可见,公募基金的制度变革还远未结束。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公募基金到私募基金的人才净流出,使得双方的整体业绩差距有扩大之势。证监会扶持公募的政策取向固然无可厚非,但也需防止在此过程中过度“打压”私募,从而干扰到市场的自由选择和人才的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