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租赁,信托探索新定位

发布时间:2019-08-05 02:16:15


涉足租赁信托探索新定位



2002年12月17日 

  近日外经贸信托公司的租赁信托产品打破了业内的沉寂——自从10月份央行发布要求严控风险的通知以来,已很少有新的信托计划推出了。据介绍,外经贸信托研发这一产品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是对信托产品市场化定位的一种探索。
  投资者依然踊跃
  朝阳区CBD资金信托产品的热销过去了已近3个月,但北京的投资者对购买信托产品依然热情高涨。“买信托收益高呗。”12月13日,在外经贸信托公司销售现场,一位预约购买了30万元产品的李姓投资者告诉记者,他是被这个信托计划6%的预期年收益率吸引来的。他说,9月份的CBD信托本来也打算买,可是去的时候已经卖完了,尽管这是第一次尝试,但考虑到收益率较高,今后有闲钱肯定还会买信托。
  在现场的外经贸信托公司研发部房四海介绍说,目前公司推出的医疗器械租赁信托计划,简单说就是为医院购买CT和核磁共振设备融资,收益来自医院支付的租金。公司计划为12家医院融资,每家金额在数百万元,与此前一些几亿乃至几十亿元的信托计划相比数额很小。最先进入操作程序的两家是济南第二人民医院和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都已分别卖完,下一期的产品正在推出当中。而销售设备的通用电气公司也从中获益不小,据说上周在华尔街其股价就对这一消息有了反应。
  对于投资风险,前述的李姓投资者认为肯定要考虑,但相信医院的收入还是有保证的。他认为目前投资品种太少,此前也投资了股票,但“已经赔了一半了”。另一位前来的马姓投资者也表示,看来看去,还是买信托合算,“股票都是坑人的事,现在还套在那儿呢。”但由于已经售完,他未能买上这一期的产品。
  前期的产品定位有问题
  10月中旬,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其最重要的内容是重申了每一份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合同必须严格控制在200份以内,这对当时热火朝天的信托业来说无疑是浇了一瓢冷水。以“上海外环隧道资金信托计划”为例,其发行规模是5.5亿元,如果将委托合同控制在200份以内,则意味着平均每份合同金额必须达到275万元,这显然限制了个人投资者的进入。面对这一难题,爱建信托公司采取分期发行的策略:把上海外环隧道资金信托计划分成若干期来发行,每一期视为“一份资金信托计划”,这样就绕开了合同数量的限制。但在央行重新强调“200份以内”的规定后,这一变通受到了禁止,市场上很少再有新的信托产品出台,业内甚至认为,信托业受到了再一次的“整顿”。
  在这样一个时刻推出新的信托计划,外经贸信托公司总经理李明璋显得有些踌躇满志,“据我了解,大家都已经安静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认为,这一段“安静”是行业逐步定位自己产品、,所以是正常的。央行的新通知使基于基础设施这样一些应用端的信托计划受到了打压,李明璋说,经过考虑,发觉这类产品设计定位存在问题,、立法意图相对抗。比如一个为市政工程筹资的信托计划,可能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并且都是长期需求,而信托能集合的大多是小额短期资金,与大项目结合风险不言而喻。所以感觉信托还是要重新选择市场,不能再走变相公募、变相政府承诺最低收益和变相担保的道路,也不应和基金公司等现有的资产管理机构相对垒。
  外经贸信托的医疗器械租赁信托以一家独立核算的医院为一个信托计划,由于每家融资的金额不大,在200份合同之内很容易就能筹满。“不管谁来查,都不能说我违规。”李明璋认为这一产品定位非常好,真正把各方利益放在了一个平面上进行整合,,对投资者、医院、销售设备的通用电气公司和信托公司来说,是一种“多赢”。并且,这一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可复制,同一模式可以推广到多家医院,所以尽管每一家金额不大,但只要多复制几次,其规模也相当可观,完全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的程度。
  信托应发挥自己的优势
  信托公司去涉足租赁业,是否力不从心?李明璋认为真正的租赁公司其实“玩不过我们”,因为目前租赁公司发行债券得不到批准,资金来源只能依靠资本金和基于资本金的负债,不然就只有高风险的超额负债。而信托却具有使民间资本流入投资市场的功能,所以能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当然,信托公司对租赁行业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可以通过与外界合作、优势对接来解决。另外,尽管银行也能解决融资需求,但如果要列入负债,融资人的积极性可能又不高了,而租赁的“表外业务”特点是非常有优势的,信托参与其中的空间非常大。
  在信托的制度设计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对产权进行隔离。李明璋觉得,在先前的产品设计中,信托的这一优势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如果是一般的租赁公司自身出现问题,那么租赁物品也会随之面临问题,而信托关系则是全面隔离。“在这一信托计划中,如果我们外经贸信托关闭了,那没关系,协议里写清楚了委托人可以重新指定受托人;如果是医院关了,也没关系,设备还在。”
  记者让李明璋概括一下外经贸信托公司对信托的定位,他说“那我可不敢告诉他们,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详尽的战略。”而且就在这个租赁信托产品设计过程中,“原来是无知者无畏,但后来越排查越觉得心惊肉跳,要规避许多风险,可不那么简单。”同时,李明璋认为央行出台“200份”的政策也有其苦衷,但这确确实实给信托公司开展业务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希望别把这个制度一放就是5年10年”。(记者 黎霆)


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17日
 

(编辑:信托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