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企业年金管理过程中的服务创新与业务拓展(演讲稿)
发布时间:2019-08-06 04:40:15
2005年8月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通告》,公布了经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同意的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
自此,企业年金入市工作开始启动。为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特别邀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财政部以及参与第一批年金管理机构评审的多位专家,于2005年10月22日—23日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举办“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与市场发展高层论坛”,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探讨。
高松凡(浦东发展银行企业年金部总经理):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银行在企业年金管理过程中的服务创新与业务拓展”主要是对近期国内企业年金的市场上的一些思考做一些沟通。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年金的运营模式和业务特征;第二,企业年金市场的现状;第三,银行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优势、意义和定位;第四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服务创新;第五。银行企业年金的业务拓展和营销管理。
企业年金的运营模式和业务特征:信托法律框架下个人帐户制和基金积累模式。以保障脱、收益人权益为基本原则,展开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企业年金的基金管理,以控制风险为前提,以保值增值为目的,二是员工个人权益信息管理,以个人帐户管理和面向个人的服务为特征。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根据这个设计一整套企业年金运营管理的模式框架,也是根据这几个方面各个角色展开自己的运作。它的业务特征总体来说首先是安全性、独立性、透明性。透明性有效保证受托人权益的根本要求。目前咱们国家企业年金市场有很大的创新,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独立的养老金市场,它不从属于哪一家机构。我们从第一批管理资格中大家可以看出来,银行、保险、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养老金公司、这么多的金融主体竞争一种资格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这个竞争一开始就非常惨烈。另外角色分的很细,这个运营流程的完成是需要四个角色配合的。这也涉及到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企业年金特征第二个方面,以计划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产品的规定性,从它一出生起基本规定清楚了,但是企业年金是以计划为核心,而这个计划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原则意义上说任何一企业的核心是不一样的,计划的真正设计者是企业。变化是计划的基本内容之一,个人帐户信息的变化、计划投资渠道资产配置的变化等等。只要符合国家的法规要求企业可以调整计划,所以变化是计划的内容之一。计划的主要要素比如受托管理合同、计划方案、委托管理合同等等,都是计划的要素。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在这儿还提一下计划与计划财产,企业年金往往是以企业年金基金来代替企业年金的概念,代替企业年金计划的概念。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这就好比最开始的基础语言搞错了,以后更改成本是非常大的。这几个之间的区别还是有的。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还有一个,既然个性化是企业年金计划的一个很大特征,那么我们到底以什么样的产品形态服务于企业?是固有的产品还是完全个性化的东西?这可能跟我们以前接触过的不太一样。理解这个东西,实际上对我们业务流程的设计,对我们服务内容的设计,服务方式的设计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系统与产品的关系,我们在设计帐户管理的时候,做投资组合的时候,计划和产品的感到是很困扰的一个话题。这个问题现在业界还没有完全理清楚,还在摸索之中。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刚才说到原则上说一个企业至少可以有一个计划,但是运作过程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太具体的计划可能成本比较高。
下面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的市场现状。其实这几天各位专家讲了很多了,我是从从业人员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感触。目前来说我们企业年金还处于起步阶段,它有一些初级的特色,首先是供不足,市场环境不完善,企业的需求没有真正形成。大家知道企业年金计划从政府、企业个人角度来说可以不同的解读。但是着三方是推动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政府从税收、从其他环境上改善这是它的职责。因为企业实际上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国家应该以相关的税收政策等进行鼓励和引导。从企业角度来说,作为企业年金计划它是企业的福利分配制度,是中长期的积累手段,这种制度为什么说现在不旺盛呢?大家说关键在企业,企业存在什么问题呢?税收是一方面,还有中国的企业很多企业是只有几年寿命,企业年金是一个中长期计划。国外的企业年金一开始也是从钢铁、石油等大企业做起的。这样的大企业需要留住人才,需要这样一个“金手铐”大家知道福利是有一定的刚性的,一旦上去,想下来很难。企业对它的战略有一定的研究它才可能考虑做企业年金。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第三,个人的角色来说,应该说在国内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的保护意识还比较弱。作为工会来说没有完全能够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如果在国外你要招聘员工员工会问有没有401K等等,中国现在还没有。所以从税收政策和其他环境来说还不太完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投资环境,上午胡汝银教授讲到投资组合的时候,我当时提到一个问题,现在国内可供养老性投资的产品实在太少,造成了风险大、收益反而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税收没有优惠,管理成本比较高,实际上企业在企业年金方面空间是很小的。换句话说,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是很难摊销进去的。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到底归谁管?原则上说是劳动保障、,但是本身运营成本比较大,。,当然这是初级特色,这个过程大家可以理解,这是必经之路。另外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业务说,企业年金虽然说给金融机构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给它提出了很多要求。很多方面要看它是否具备了企业年金的管理能力。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各家企业谈企业年金角度多不一样,一方面说明我们具体的标准学失,另一方面对企业年金的理解偏差比较大。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现在29家机构拿到了企业年金服务的资格,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具备企业年金服务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两、三家合作共同完成企业年金的管理。这就对管理结构的完整性提出了要求。但是企业面临着好几个角色,这样的话整个营销成本,包括企业本身的成本也加大了。这样有可能一定程度会抑制这个市场的发展。刚才说了企业需求本来就不足,如果企业年金很复杂,麻烦,可能会抑制住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初级阶段的必经之路,也是必须花的一个成本。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现在各个机构都在谈当然谈的基本主调还是用开放式角度,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机构。比如托管由银行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机构是开放式、松散式的机构。将来我觉得不管角色怎么变,两种方向都有可能,一个是专业性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混营。混营如果说到搞信托模式,为了安全、为了透明、为了独立等等都可以理解,为了找到一个法律依据,我们国家的信托法是否能够完全适应养老金的需求?我本人一直有这样个疑问。昨天杨燕绥教授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脚大鞋子小”因为国内信托法也是比较粗的框架,当初搞信托法的时候还不知道养老金为何位,现在企业年金是否适应?可能也一些小的地方还需要调节。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另外比如银行、保险公司、它现在对这样的角色能否也突破?银行能干什么?能干什么,着应该有它的规定性。这些关系的调整将来会带来业务模式的转变。给大家介绍一下市场特殊的时期就是企业年金理事会的概念。这段时间大家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我们也在起草企业年金理事会的管理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在面临着一个局面,国家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受托人可能是银行。在起草企业年金理事会的过程中,我们想也应该提一个原则。我当时提出“明确地位、解决问题、顺利过渡”。首先明确地位,按照23号令它可以说成是受托人的角色,大型企业是有这种需求的。这种情况下必须给它一个合法地位。第二,它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要帮他解决问题,控制风险。第三顺利过渡,我个人认为有一种局面会发生变化,现在可能受托机构比较少,将来企业年金计划还是要通过受托机构管理的。将来还是一些大企业有自己的企业年金理事会的,那这样的话它和企业是什么关系呢?是独立法人还是什么形势?目前来讲它确实存在一个问题,一切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就在于理事会的两层皮,两种角色和利益的结合。一方面理事会的成员是来自企业和员工的代表,实际上这是委托人和管理人两种角色,但是受托人是有独立性的,是独立承担受托职责的。所以说一开始这就有一个矛盾,还有一个问题,咱们国家信托法不支持二次受托的,如果支持二次受托要是理事会和另外一个机构共同托管,这是不是可以减轻理事会的职责呢?但是现在这个做不到。现在受托人是核心,是一切权利和责任人,是中心和圆点。理事会是非法人、非独立、非专职、非专业,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理事会是很专业的,但整体而言它是四非特性存在的。这样一来首先责任难以落实,理事会出了问题责任归谁?所以这个事情责任很难落实,我们在设计管理办法的时候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担保机制,但是这个担保机制怎么落实?用再保险?但是保险公司不敢搞,风险太大。我们认为最后的情况可能还是企业自己承担这个职责。看起来这就进入了一个怪圈,但是我相信“时间能医治一切”。还有企业年金理事和管理机构是不一样的,内部的很难用法人治理机构来解决问题。
银行在企业年金业务管理中的优势这个不多说了,银行它的资源和它的品牌实力特别是服务能力还是比较强的。银行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主要意义有几个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用差距空间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调整经营机构和盈利模式这是很重要的。
(本文已由重新编辑)
其实从题目来说我的主题还没有讲,服务创新简单介绍一下。现在银行做企业年金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必须充分调动银行资源,但是企业年金是比较独特的既要保持专业化运营又要保持资源共享。另外,品牌塑造也是这样,它要和银行的其他业务相结合,企业年金是人性化的,是一种养老预期,这样它的文化内涵银行原来的产品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包括产品特性,刚才说了需要个性化的服务。怎么做这些东西?所以银行企业年金运营模式的创新,特别是价值观念要要所转变,这对银行来说多少非常大的转变。时间关系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最新资讯
-
08-06 0
-
08-08 2
-
08-24 0
-
08-31 2
-
05-07 0
-
01-2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