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四大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0-06-19 05:46:15
——访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房汉廷
编者按:近两年来,国内创业风险投资再度兴起,在其帮助下很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的还成功登陆国内外资本市场;,对创业风险投资给予规范和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热潮已成为国内经济界的一朵耀眼的奇葩。那么,这股热潮再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情况如何?国家和民间在其中都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带着这些问题,新浪产权交易频道“全国金融研究所(中心)总裁(主任)系列访谈”小组采访了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房汉廷博士。
国内创业风险投资再度兴起
记者:当前,国内风险投资风头正盛,央视现在也正在主办“赢在中国” 的节目,可见国家对创业和风险投资的重视。您能像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情况吗?
房汉廷:你这个问题特别大。创业投资是上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主要是当时的一些天使投资人发现有些很好的项目,因为没有资金最后死掉了,而因为他们有用于投资的闲钱,所以就冒冒险,到后来就慢慢形成了公司化的组织化的运作模式,这就是创业投资机构了。84年的时候创业投资引入到中国了,当时国内第一批人把“venture capital”翻译成“风险投资”,后来又有人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实际上呢,“venture”这个词既有冒险的意思,也有创业的意思。如果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冒险,是一个包含风险的行为,因为有的企业可能当时收入都还没有;如果站在被投资的企业的角度来看呢,那就是创业了。也就是说,这是站在两个角度来看得出的两个不同的答案。我们今天无论说“创业投资”也好,“风险投资”也好,就将它统一定义为“创业风险投资”,以避免一些笔墨官司。
我们先说说国内的情况吧。国内的创业投资在2001年的时候就陷入了低潮,这个调整期一直到2004年,开始的时候是增长幅度的下降,包括创业投资的机构数,也包括资本量,后来就是绝对数的下降,包括机构数和资本量的绝对数都在下降。
记者:这个低潮的出现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2001年那个时候的网络泡沫破裂是主要原因吗?
房汉廷:这个只能说是原因之一,只能算上一个小的因素。我们知道1999年左右的时候,一个国内网络泡沫开始兴起,二个当时要开创业板。于是很多资本就急急忙忙的成立了很多这样的公司,并迅速的投资了很多项目。但是后来呢,创业板没有开通,延迟了很久才开通了个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板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几十家公司,不足以支撑它,所以出现了很多企业经营不下去,也有一些开始转型了。
一直到2005年的时候才出现了净增加,也是包括机构数和资本量。这里有一系列的政策面变化原因。
首先是“中关村科技发展规划”对创业投资提出了一系列的促进措施,比如税收减免等。国内前前后后,从“1号提案”到“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中长期规划配套政策”、以及各地制定的一些配套政策,等等,这些大概从政策面上扫清了创业投资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另外一个方面,市场面开始转暖。深圳中小企业板有一个计划,将来要建成一个比较大的,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为主的这样的一个板。这就给很多的创业投资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第三个原因是现在有很多的产业资本开始游离出来要做创业投资。中国的创业投资人最近一两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过去中国的创业投资人主要是来自证券、银行、政府机构的人为主,他们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他们对财务很清楚,但是他们对产业可能不是很清楚。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对越早期的项目进行估值他们越难以判断,因为他们不懂产业,不知道这个项目到底有没有价值,当他们看到财务报表的价值的时候呢,那已经是大多数人都能看懂了。这么一个情况是2004年下半期和2005年左右的时期发生了一个变化,以江浙资本和南粤资本为代表从产业当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的的产业资本,他们对产业非常熟悉,而且他们就是在产业链当中进行投资。这是一个新的趋势。
另外还一个没有显现出来的原因,就是中关村的股份转让代办系统为多层子资本市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典型,以后可能还要在其他的高新区推行,如果以后打通了高新区代办系统到中小企业板的通道,这个上市可能就更加通畅了。这个是境内的大概情况。
国际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四大发展模式
记者:那国际上风险投资的发展又是什么样一个情况呢?
房汉廷:境外的情况分两点,一个是资本和项目都是境外的,一个是境外对境内的投资。目前境外资本和境外项目这块,尽管前两年网络泡沫破裂,但他们的年收益还是在30%左右。目前他们投资有几个热点,一个热点是中国,一个是印度,还有一个是以色列。他们也创新了很多形式,有的是政府型的,有的是商业型的,也有介于银行和投资型的,很多类型。
目前这类境外创业投资主要形成了几大模式:
一个是美国模式,他们从最开始的纯天使投资到后来的政府在某些方面的主导,例如,政府出资和民间资金设立一个基金,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如果获取了收益,政府放弃收益,不要钱,如果失败了,政府优先退掉。政府的目的不在于获得收益,而是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经济获得后续的活力。大家知道,美国人口不超过3个亿,但他有2千5百万个小企业。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IBM、微软这些大企业,其实大量的都是小企业,这些小企业说不定哪天就有长出一个大企业来,这是一个不断的创业创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当中呢,创业投资是功不可没的,像微软、苹果这些都是接受过创业投资的支持的。所以美国形成了一个从纯市场到政府支持的一系列的模式,而且是政府舍其利的模式。
另一个模式是以色列模式。以色列比较特殊,它既没有周边市场,内需又很小,它只能跨越阿拉伯世界之后才能做生意。但它又是世界上科技非常发达的国家,当时创业投资发展形势不是很好,问题主要在于没有人去投资,投了资后项目卖给谁都是问题,后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有些失败了,有些比较成功,比如fund in fund或者说母基金的模式。这个模式下,政府出资1亿美元,把它分出10份,8百万美元1份,这每个8百万和产业资本形成新的团队,我出8百万你出2百万组成一个新的fund,总共组建10个再去投资。由于这些产业资本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既有美国的资本市场背景,又有美国的分销市场网络,这样它们的公司可以在纳斯达克上市,产品可以行销欧美,既解决了市场问题,又解决了融资的问题。所以我们看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中第一是美国的公司,第二是加拿大的,第三就是以色列的。那这10家fund最后都非常成功,政府不但没赔钱,还小赚了一笔,其他投资人也愿意按照溢价或者原值把政府这部分买去。其他的2千万是政府直接做的投资,这个是非常失败的。
第三个模式是印度模式,这个模式有点像一个免税平台。印度早期跟我们类似,也作了一些管制,所以很多公司都跑到毛里求斯去注册,因为那里是个免税的岛国。所以后来印度政府觉得与其让他们跑到国外注册,然后以FDI的形式回到印度投资,还不如对他们降低税收,特别是对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投资,基本上是免税的,这样它们的待遇跟免税天堂类似。同时印度也有它的资本市场,印度的资本市场和美国的关系也非常特别,首先在印度英语是官方语言,和美国交流没有大的障碍,同时在美国的硅谷、纳斯达克印度人非常多,人脉网络很广,所以也可以很好的利用美国市场。象孟买这些地方就有很多很好的企业,这对于印度来讲是很不错的。因为印度和中国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国人都非常的勤奋,欲望很大,很贪婪,而印度人比较喜欢闲散,都是吃饱了就没事的心态。
第四个模式是台湾模式。台湾在建新竹工业园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也是早期资本不足,于是就把美国的模式移进来了。移进来之后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台湾的法律制度和美国有很大的区别,第二台湾本身也是个外向型的经济,市场大都在国外,主要是欧美和东南亚,那时候大陆还不成其为它的市场。所以他们就把这个创业投资的组织结构作了一下调整,从基金的方式改成了公司的方式,也就是创业投资公司的方式,他们把这个公司作为一个透明体或者叫做转账,也就是说他们和基金模式上实际是一样的,就是接受委托理财的形式,公司管理人和投资人相当于一种信托的关系。目前台湾很多创投主要业务在大陆。
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主要是这四种模式,但也还有其他的很多模式,比如英国、丹麦、芬兰啊等等,实际上各个国家都在发展创业投资,但他们效果一般。我们总结的一个规律是,发达国家的创业投资基本是市场主导型,这个不是说政府不做,他们政府也做,不过一定是要让民间资本赚钱的,而政府是起一个公共财政这样的角色。一些小国和发展中国家是政府主导型的,这里也有两类,一类是政府直接进行投资,赤膊上阵的,这个基本上不成功,一是因为与民争利,一是因为政府官员去判断市场本来就是劣势;还有一些是间接投资的,就是政府把资金交给投资经理人、经营团队,我只对团队进行筛选和管理,这样的一般比较成功。还有一些国家处于政府和市场各半的状态,目前中国就在朝着这方面来演化。
房汉廷简介:1988年7月--2001年6月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国家体改委宏观司工。1998-2001年6月先后在香港、深圳、山东等地出任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等职,2001年7月调至科技部研究中心,筹建创业投资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2002年至今)。
研究领域:
现主要从事金融学(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与财税、技术产业化政策研究
主要成果:
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主持过近20项大型课题研究(参见附件1),主持过4000多人的企业工作,有多部学术专著,主持每年一度的全国创业投资调查及报告撰写(《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主持每年一度的《上市公司科技板块分析报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200余篇。
最新资讯
-
08-09 1
-
08-12 0
-
12-19 1
-
07-06 2
-
08-23 1
-
08-2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