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业的净资本管理
发布时间:2019-08-13 18:27:15
报告摘要:
? 净资本(Net Capital)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
?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中的“净资本”来源于此。
? 我国的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资本充足率管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中的“风险资本”来源于此。
?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吸纳证券业、,以净资本和风险资本为核心,防范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
?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已经涉足的次级债,将成为信托公司在IPO和股东增资之外补充净资本的第三条路。
对于信托行业来说,净资本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净资本管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净资本管理的核心是“净资本”与“风险资本”。净资本这个概念来自于证券业,而风险资本则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中的“风险加权资产”相似。
我国在2001年就在证券行业引入了净资本管理,《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净资本不得低于两亿元。经纪类证券公司的净资本不得低于两千万元”。而在更早之前的20世纪90年代,。
净资本管理的起源
净资本(Net Capital)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净资本管理的最初原因是确保“证券经纪交易商保留足够流动资产以保证偿付能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的“统一净资本规则”明确提出了“(证券经纪交易商)保持不少于25万美元的净资本”的要求。
。
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流动性
。2001年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最早提出了净资本要求,但直到2006年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才给净资本管理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围绕“净资本”指标,对各项业务所需的净资本设定了门槛,并限制了净资本与资产、负债等项目的比例。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中的“净资本”应该来源于此。
在净资本计算上,信托公司与证券公司很相似,仅在具体扣减比例上有差别。对于开展较多、占比较大的业务,扣减的比例要更高一些。例如股票投资,证券公司净资本扣减比例至少在10%以上;而信托公司净资本的扣减比例则可以低至3%。这种差别很好地说明,净资本这个指标针对的是流动性风险,。
近几年,净资本管理在证券业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2006年以来不但降低了券商行业风险,以前那种控盘式重仓持有的情况也大为减少。相信信托公司的净资本管理会更多地借鉴证券业近几年的经验。
与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不同的是,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除了防范流动性风险,还防范系统性风险。
银行业的“净资本”:资本充足率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使用的是“风险资本”指标。这个指标与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管理中的“风险加权资产”相似。这两个指标针对的是系统性风险。
资本充足率,简单来说,是指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资本充足率反映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按照《巴塞尔协议Ⅱ》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资本充足率需高于8%。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是直接将信托业务(属于表外业务)作为风险资产,乘以风险系数来计算风险资本;商业银行是将表外项目的名义本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获得等同于表内项目的风险资产,然后根据交易对象的属性确定风险权重,计算表外项目相应的风险加权资产 。
净资本管理防范流动性与系统性风险
上一份报告中,笔者提到了净资本管理运用于信托业务的合理性,认为是“刚性兑付”的特殊要求支撑了这种合理性。这说的是流动性风险,与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所针对的是一致的。
笔者进一步的思考是,除了流动性风险这样一个非系统性风险之外,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也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信托业务尽管是表外业务,而表外业务看起来不需要如自营业务(表内业务)一般的苛刻的资本要求,但表外业务的集聚可能会导致系统风险的出现。比如目前的房地产信托业务。
笔者并不赞同有些业内人士所谓的“需要融资的房地产项目多了,选择的范围广了,就可以选择优秀的,这样房地产信托整体的风险更低了”。因为笔者发现相对以往,增加的这些融资需求,有不少是风险较高的项目。之所以需要融资的项目多了,是因为融资环境不如以前了,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风险较高的项目。而且,敢于接手风险较高项目的一般是较为激进的信托公司。打个不甚恰当的比喻,某一段时间警察抓到的小偷更多,可以说是警察水平更高了,也可以说是治安环境更差了。所以,某一类信托业务激增,很可能到来的是整体风险水平的提高,这就形成了系统性风险。净资本管理就是在限制业务无限做大,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吸收了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规则,,增加了风险资本指标。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的发展已经显示了对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要求,比如将表外业务也纳入净资本管理。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相对证券业更进一步,囊括了固有业务(表内业务)和信托业务(表外业务),这是一种进步。但这种管理方式将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净资本扣减比例和业务风险系数的确定和调整。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虽然发展了几年,但资产的扣减比例目前在业内仍存在异议。
补充净资本的第三条路:次级债
上一份报告里笔者提到了信托公司补充资本实力的两种主要方式:IPO与股东增资。IPO是着实不易,股东增资又可能会受到股东实力的限制,其实还有一条路,只是目前尚未允许信托公司去做,那就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已经涉足的次级债。
一提起“次级债”,大家可能就觉得这是个不好的东西,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美国的次债危机——至今仍在施虐的全球金融危机即源于此。但此次级债非彼次级债。次债危机又称为次贷危机,说的是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那是一种信用等级较低的债务;本部分所说的次级债指的是金融机构为补充资本金而借入的债务。这两个东西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次级债,简单来说,就是清偿顺序劣于普通债权、优于股权的一种债权。
2004年,银行被允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次级债,将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2005年,保险公司被允许采用定向募集的方式发行次级债;2005年,证券公司被允许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借入次级债以补充净资本。证券公司借入的长期次级债务可补充净资本,短期次级债务可扣减风险资本准备。
金融机构发行或借入次级债的目的一般来说是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或者是为了申请一些新业务资格。例如,东北证券就在今年7月份向兴业银行借入了12亿元的次级债。这笔次级债期限为7年,年利率为5%。业内认为东北证券此举目的在于申请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资格。
2010年9月1号,《证券公司借入次级债务规定》发布,次级债工具的限制进一步放宽,新规对证券公司提升净资本水平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以及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对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的借鉴,次级债这样一个“补血”工具未来有望在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发展中被使用,信托公司在IPO和股东增资之外,有了补充净资本的第三条路。
? 净资本(Net Capital)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
?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中的“净资本”来源于此。
? 我国的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资本充足率管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中的“风险资本”来源于此。
?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吸纳证券业、,以净资本和风险资本为核心,防范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
?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已经涉足的次级债,将成为信托公司在IPO和股东增资之外补充净资本的第三条路。
对于信托行业来说,净资本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净资本管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净资本管理的核心是“净资本”与“风险资本”。净资本这个概念来自于证券业,而风险资本则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中的“风险加权资产”相似。
我国在2001年就在证券行业引入了净资本管理,《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净资本不得低于两亿元。经纪类证券公司的净资本不得低于两千万元”。而在更早之前的20世纪90年代,。
净资本管理的起源
净资本(Net Capital)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净资本管理的最初原因是确保“证券经纪交易商保留足够流动资产以保证偿付能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的“统一净资本规则”明确提出了“(证券经纪交易商)保持不少于25万美元的净资本”的要求。
。
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流动性
。2001年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最早提出了净资本要求,但直到2006年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才给净资本管理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围绕“净资本”指标,对各项业务所需的净资本设定了门槛,并限制了净资本与资产、负债等项目的比例。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中的“净资本”应该来源于此。
在净资本计算上,信托公司与证券公司很相似,仅在具体扣减比例上有差别。对于开展较多、占比较大的业务,扣减的比例要更高一些。例如股票投资,证券公司净资本扣减比例至少在10%以上;而信托公司净资本的扣减比例则可以低至3%。这种差别很好地说明,净资本这个指标针对的是流动性风险,。
近几年,净资本管理在证券业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2006年以来不但降低了券商行业风险,以前那种控盘式重仓持有的情况也大为减少。相信信托公司的净资本管理会更多地借鉴证券业近几年的经验。
与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不同的是,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除了防范流动性风险,还防范系统性风险。
银行业的“净资本”:资本充足率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使用的是“风险资本”指标。这个指标与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管理中的“风险加权资产”相似。这两个指标针对的是系统性风险。
资本充足率,简单来说,是指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资本充足率反映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按照《巴塞尔协议Ⅱ》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资本充足率需高于8%。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是直接将信托业务(属于表外业务)作为风险资产,乘以风险系数来计算风险资本;商业银行是将表外项目的名义本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获得等同于表内项目的风险资产,然后根据交易对象的属性确定风险权重,计算表外项目相应的风险加权资产 。
净资本管理防范流动性与系统性风险
上一份报告中,笔者提到了净资本管理运用于信托业务的合理性,认为是“刚性兑付”的特殊要求支撑了这种合理性。这说的是流动性风险,与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所针对的是一致的。
笔者进一步的思考是,除了流动性风险这样一个非系统性风险之外,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也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信托业务尽管是表外业务,而表外业务看起来不需要如自营业务(表内业务)一般的苛刻的资本要求,但表外业务的集聚可能会导致系统风险的出现。比如目前的房地产信托业务。
笔者并不赞同有些业内人士所谓的“需要融资的房地产项目多了,选择的范围广了,就可以选择优秀的,这样房地产信托整体的风险更低了”。因为笔者发现相对以往,增加的这些融资需求,有不少是风险较高的项目。之所以需要融资的项目多了,是因为融资环境不如以前了,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风险较高的项目。而且,敢于接手风险较高项目的一般是较为激进的信托公司。打个不甚恰当的比喻,某一段时间警察抓到的小偷更多,可以说是警察水平更高了,也可以说是治安环境更差了。所以,某一类信托业务激增,很可能到来的是整体风险水平的提高,这就形成了系统性风险。净资本管理就是在限制业务无限做大,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吸收了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规则,,增加了风险资本指标。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的发展已经显示了对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要求,比如将表外业务也纳入净资本管理。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相对证券业更进一步,囊括了固有业务(表内业务)和信托业务(表外业务),这是一种进步。但这种管理方式将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净资本扣减比例和业务风险系数的确定和调整。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虽然发展了几年,但资产的扣减比例目前在业内仍存在异议。
补充净资本的第三条路:次级债
上一份报告里笔者提到了信托公司补充资本实力的两种主要方式:IPO与股东增资。IPO是着实不易,股东增资又可能会受到股东实力的限制,其实还有一条路,只是目前尚未允许信托公司去做,那就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已经涉足的次级债。
一提起“次级债”,大家可能就觉得这是个不好的东西,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美国的次债危机——至今仍在施虐的全球金融危机即源于此。但此次级债非彼次级债。次债危机又称为次贷危机,说的是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那是一种信用等级较低的债务;本部分所说的次级债指的是金融机构为补充资本金而借入的债务。这两个东西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次级债,简单来说,就是清偿顺序劣于普通债权、优于股权的一种债权。
2004年,银行被允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次级债,将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2005年,保险公司被允许采用定向募集的方式发行次级债;2005年,证券公司被允许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借入次级债以补充净资本。证券公司借入的长期次级债务可补充净资本,短期次级债务可扣减风险资本准备。
金融机构发行或借入次级债的目的一般来说是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或者是为了申请一些新业务资格。例如,东北证券就在今年7月份向兴业银行借入了12亿元的次级债。这笔次级债期限为7年,年利率为5%。业内认为东北证券此举目的在于申请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资格。
2010年9月1号,《证券公司借入次级债务规定》发布,次级债工具的限制进一步放宽,新规对证券公司提升净资本水平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以及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对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的借鉴,次级债这样一个“补血”工具未来有望在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发展中被使用,信托公司在IPO和股东增资之外,有了补充净资本的第三条路。
最新资讯
-
08-05 1
-
08-13 1
-
08-18 1
-
08-19 2
-
04-02 1
-
08-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