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成果

发布时间:2019-08-25 07:51:1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现在真正愿意做且真正能做出成效的这类研究并不多见。谈敏教授选择了这类艰辛的课题,而且还对课题研究做了两个重要限定:一是研究传播史之“前史”的限定,二是“前史”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一专门学科为限定。这两个限定,无疑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其实,我在十多年前就知道谈敏教授在研究这一课题,在与他的多次交谈中偶有涉及。现在,谈敏教授所著的《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上下两卷、简称《回溯历史》)已正式出版,使我们看到了他20年来孜孜不倦于这一课题研究的丰厚成果,看到了他这一课题研究形成的学术特色和学术建树,看到了他这一课题研究获得的巨大成功。

研究方法的独特探索,彰显了《回溯历史》的学术特色。《回溯历史》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的“两次重大转折”切入,明确1840年到1916年为“前史”的根据和意义,特别提到:“从理论意义上说,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何以在近代逐步为先进的中国人所认识、理解并最终接受,成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或从学术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究竟怎样(通过什么路径、以什么形式、采取什么方式)在近代一步步传入中国,不断扩大其影响,首先弄清马克思经济学说早期传入中国的起源、沿革和演变过程,其代表人物和代表著述,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等基本线索和史料面貌,是不可或缺和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回溯历史》在方法上体现的“回溯式考察的宗旨”。

值得一提的是,《回溯历史》在方法上,还极为注重史料运用上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关联性,注重原始资料在保持其本意下的通俗性解读。谈敏教授所做的这些方法论上的探索,不仅充分彰显了《回溯历史》的学术特色,而且还为学人们提供了许多方法论上的启示。

史料翔实的博引旁征,体现了《回溯历史》的学术精神。《回溯历史》以“前史”为研究对象,面临的是如何处理史料的难题,诚如作者所体验的,这一时期,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有关理论观点是“点滴输入”,“缺乏完整的体系”,“而且在各种外来思潮的裹挟下,或者有道听途说、鱼目混珠之弊,或者有断章取义、似是而非之嫌,甚或被完全曲解者亦有之”,如何在这些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考证、甄别、筛选,实在需要深邃的学术鉴别能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回溯历史》全书处处可以看到旁征博引,细微考证,证明“前史”中的“点滴”显精彩。大浪淘沙、沙中淘金。“点滴”汇聚,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起到“历史铺垫的作用”。《回溯历史》所做的这些研究和叙述,不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学术结论,而且也昭显了令人敬佩的治学精神。

史论相汇的严谨叙述,成就了《回溯历史》的学术建树。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只有经过充分地占有史料、细致地分析各种材料的关联性,以及探寻这些史料的内在联系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才能有理论叙述上的严谨、信实。《回溯历史》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是极其可贵的,在史论相汇中得出的一些重要的结论是翔实的、可靠的,是令人信服的。如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最初传入,是在传入者用不同的眼光予以打量、挑剔和批评的环境中,由弱渐强地发展起来,又是在批评者出于不同目的进行争论、辩解甚至攻击的氛围里,逐步密切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再如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说能够为早期的中国先驱者所关注,形成日趋显露的发展趋势,首先取决于其理论本身内在的生命力和适用性,而不是乞助于外在的什么保护或恩赐。同时,来自不同观点或意图的批评和验证,在某种意义上,又为推动马克思经济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推动后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进程,共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理论结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