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上海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实录》出版
发布时间:2019-08-19 18:35:15
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韩正、杨雄、沈骏等市领导担任顾问的大型口述史丛书《巨变——上海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实录》首批10本最近出版。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与会者热情肯定《巨变》丛书展开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向建党9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出版座谈会还向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赠书。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自强不息,艰苦拼搏,。面对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上海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掀起上海城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深刻改变了城市格局,全方位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奠定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牢固基石。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建设交通委和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去年初着手编辑出版这套大型口述史丛书。
丛书选取在上海城市发展中意义重大的建设工程,已出版的有《世博城》、《新外滩》、《长江口深水航道》、《长江隧桥》、《轨道交通》、《洋山深水港》、《苏州河治理》、《黄浦江大桥》《青草沙水源地》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对上百位亲历者的采访,叙述了这些重大工程建设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并以图文并茂的编排,再现了上海城市建设史上令人难忘的奋斗历程。
【采访者畅谈幕后故事 “建设者铸就时代精神” 】
《巨变——上海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实录》丛书留存了城市记忆,讴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一页页波澜壮阔的建设篇章。
作为见证者和记录者,他们走访建设工地、亲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用纸笔定格下了感人肺腑的瞬间,他们齐赞各项工程的规划者、设计者、管理者、施工者,“建设者的豪迈劲头铸造起了最伟大的时代精神。”
胡廷楣:倒计时中的世博工地
整个世博会工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民工宿舍。世博园最大的临时宿舍,位置在现在卢浦大桥入口附近停车场的位置。据说是因为这块地方相对开工晚,地方大,就在这里造了一个兵营一样超大的临时宿舍。后来这一片地方成为停车场,足足停了三四百辆大巴。
我在采访中看到,洗脸的水龙头有一两百只排在一起,很长的一条。每天早上工人起床后,集体洗脸的场面热火朝天。
人们说起这里,。其实居住在里面的全是来自中国各地的民工。在后滩的这一条街上,一个院子挨着一个,全都挂着不同的国旗,标志着这是C区哪个国家自建馆的宿舍和办公室。一个南美国家馆和一个北欧国家馆做邻居,也是常事。
那里的农民工家属说话口气很大:“你问的是智利?还要过去一些,我们这里是芬兰。”“对不起,我们这里不知道‘人家国家’的事情。”老板娘在电话催促外卖送一些老酒香烟,大声嚷:“我是波兰,我是波兰……”
夏天,非常热。简易房的窗口很小,薄薄的外壁,被太阳晒得发烫。冬天,北风呼呼。简易房的门口,积水都冻成了冰。凳子是用电线轴、木条临时订的,两个热水瓶式样和颜色都不相同。
条件艰苦,那是庄严承诺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每个建设者都面临着一份无形的军令状。每一项工作,都将2010年5月1日开园作为倒计时的最后一天计算。任何人都没有退路。
每次经过卢浦大桥。每一次都禁不住将脸贴在车窗上,眼睛一眨不眨看着桥下的世博园区。我耳边就传来密集的打桩声,连绵不绝的载重车轰鸣,以及建设者紧张的心跳……
彭瑞高:两位东海大桥的白头工程师
东海大桥通车多年,可有两位建桥的老工程师,我至今无法忘记。
一位叫姜允肃,在上海干了40年隧道,白发满头时却奔赴东海大桥工地。熟人帮他开玩笑说,老姜你放着清福不享,跑到海滩来找死啊?老姜笑而不答。3年过去了,老姜的“作品”出来了,一条长达32.5公里的海上长龙!东海大桥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而且还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桥。老姜1944年生人,属“老狗”。工地上很多人最怕他。“老狗”嗅觉灵、眼光凶,每次去颗珠山,总能在工地上查到这样那样毛病,批评时喉咙吼得震山响。
另一位老工程师叫曹世平。上海当年的三号轻轨线,就是他们做的。内环高架建到交通路遇上拦路虎,他3个月每夜只睡2小时,硬是啃下了硬骨头。到了东海大桥工地,指挥部还是让老曹啃硬骨头。他管的标段,各处都碰上了坚硬的岩礁,桥桩怎么也打不下去。有两根嵌岩桩,打桩机日夜施工,足足打了103天!这样的“硬骨头”,曹世平手里一共有74根。
老曹的白发眼看就多起来。走在海堤上,他佝偻着腰,显得苦恼而渺小。他跟我说,指挥部把后门关死了,我们要是拖了后腿,东海大桥全线都要戳我的脊梁骨……
东海大桥通车不久,长江隧桥上马了。听说老姜老曹都去了五号沟(长江隧桥指挥部所在地)。这些年,再没听到他们的声音,但我知道,我会看到他们的作品。
袁念琪:在那多雪的青草沙里
结识青草沙工程的建设者,是在去年冬天那些多雪的日子里。从90高龄的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教授,到土生土长长兴岛的教师秦汉雄,虽前后采访不到二十人,可在这千万英雄代表们激情四溢的叙述中,上海“十一五”期间投资额最大的单体工程——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这幅壮丽的画卷,缓缓舒展于眼前……
从1991年到2010年,经过十五年论证和三年半的建设,实现了在“十一五”让上海市民喝上优质原水的目标。就在它的施工期里,我也曾途经长兴;却茫然不知有这一重大工程正在身边悄然崛起。
自来水是成为城市公用事业的一个重要构成。它的状况就被看作判定一座城市市政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读数,就被看作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就饮用水而言,建城后的上海人不幸福,潮退腥秽异常,水味也不甘美。而且目前上海的供水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近期和长远的需要。
青草沙工程上马后,这个隔水是家却不回,那个是动员在美国的妻子把家还。同时还创下了一个个人间奇迹:有合龙的“型钢框笼”施工法,有管道一次过江7.2千米的国际先例,有亚洲规模最大的原水输水泵站,有世界大口径长距离钢管顶管工艺之最和国产盾构单条推进距离最长纪录……
还得说说那些可敬的长兴岛人。原以为家门口造水库,能像岛上来了振华港机和江南造船厂那样改变生活。没想到不但没变反受限,因为有了水库,稻柴秸烧灰不能烧,螃蜞鱼蟹不能捉。但他们明事理,顾大局;“知道是造福工程,为了子孙后代。”
最新资讯
-
08-22 0
-
08-19 1
-
08-29 1
-
08-25 0
-
08-05 1
-
08-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