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产业:“四缺四不缺”

发布时间:2019-08-27 18:03:15


  

  当前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态势可以用四缺四不缺来表示。

  目前出版业缺的并不是人才,缺的正是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缺的是内部机制的创新,缺的是深化改革的力度。

  不缺人才缺机制

  人才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相应机制,不少图书出版单位的成功经验已经和正在证明这一点。出版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智力投入、创意投入,杰出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潜能的释放,在出版产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崛起的成功出版社,如外研社、作家社、浙少社、长江文艺社等,在原有队伍不变的情况下,都是在杰出领军人物的带领下,通过创新内部机制,实行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双效目标考核责任制,把编辑的切身利益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出版社的发展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贡献大的员工在经济上得实惠的同时,得到更为充实、丰富的心理体验,增加幸福感,在社内形成了“多做贡献光荣,多贡献才能多得”的群体价值观,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员工们纷纷向贡献大、收入多的人看齐,形成了懒人变勤、勤人变能人、能人更群体的氛围,蕴藏在员工中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现了一批编辑高手、策划高手和营销高手等,优秀人才成批的涌现出来。

  正如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素帕差所说:市场的竞争,说到到底是制度的竞争。制度创新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过去常说出版单位队伍建设是根本,其实不然,人才是制度的产物。出版单位队伍的状况如何,优秀人才的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发挥,能否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制度创新的程度,决定着队伍的素质和质量。这是因为,制度作为一种能满足人的归属感的社会承认,作为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群体规范,在群体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导向作用。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从众、趋同的社会属性,总是希望在趋同中得到组织的承认,成为组织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并从组织的承认中感受自己的存在价值。在制度的激励作用下,人的言行会不知不觉地向群体价值观靠拢,并以群体价值观规范、制约自己的言行。在缺乏激励机制的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下,人的进取心受到抑制,惰性却得到滋长。在这种情况下,职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得差没有受到制约,干得好出色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优秀人才的创造天性受到遏制或扼杀。久而久之,能人、勤人,也会变成懒人和庸人。比如,有的出版单位虽然花很大代价引进了一些优秀人才,但由于没有进行制度创新,没有摆脱吃大锅饭的痕迹,时间一久,这些新引进人才的锐气逐渐被消磨,惰性开始滋长。

  激励机制的作用是通过形成差别境界而发挥出来的。在充满公平竞争的激励制度环境下,在扬优抑劣、奖优罚劣中形成比较明显的差别境界,即是贡献突出的职工收入增加,形象光彩,而碌碌无为者则是收入减少,脸上无光,从中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在压强的作用下,出于维护切身利益的本能,碌碌无为者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贡献突出的职工看齐,从而赋予了出版单位内部以新的活力,出现了庸人变能人,能人更能的良好氛围。以长江文艺出版社为例,该社能在短时期内一跃而进入全国出版强社的行列,成为知名出版社品牌,其内部机制的创新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该社通过激励制度创新,建立了科学的考核制度,把每个员工的利益与出版社的发展紧密地联在一起,在责权利的结合中,使每个员工都成为虚拟的企业主体,为员工聪明才智的尽情发挥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何人的才能都不会被埋没,都有得到展示的机会,都有可能得到收入增加、才能增长和心情舒畅的全面发展,极大地释放了人的潜能,在出版社基本条件不变、队伍不变、宏观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去年仅北京出版中心销售码洋就超过了一亿元。

  因此,制度建设比人才的引进更为重要,激励制度创新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队伍的成长。但出版单位的机制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应该贯穿于整个编辑出版环节,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市场推广等,以促进编辑人才的成长。环境造就人才,在由杰出领军人物率领的充满活力的和谐的优秀团队中,有一定基础的人经过一定的磨练,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而在一个吃惯“大锅饭”或是死气沉沉、各自为政的团队中,再优秀的人才,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也难免会变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人的成长是受制于制度的,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出什么样的人才,大锅饭的制度,不但出不了人才,还会使勤人变懒,使能人变庸人。

  目前出版业缺的并不是人才,缺的正是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缺的是内部机制的创新,缺的是深化改革的力度。出版单位的所享有的政策资源、书号、刊号资源等,只有在创新机制,充分释放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才能转化为社会需要的财富。只有促进出版单位在深化改革中创新机制,解放生产力,才是对出版单位最大的扶持,也是出版单位最为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出版单位,并不具有什么特别的资源优势,而恰恰是在创新资源整合思路中形成了独有的竞争优势。

  不缺资源缺整合

  图书出版单位作为中介性质的组织,自身的资源并不多,主要是通过策划打造资源整合平台,形成相关利益主体资源共享空间,使相关资源在优势互补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资源优势。在出版资源的占有上,图书出版单位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差异,如作者、书稿、选题、媒体、分销资源等,任何图书出版单位都不可能垄断或独占这些资源。

  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出版单位,并不具有什么特别的资源优势,而恰恰是在创新资源整合思路中形成了独有的竞争优势。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发展为例,该社虽然地处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但在全国同类出版社的排名中遥遥领先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同类出版社。该社与发达地区的同类出版社相比,并没有资源优势。但该社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从经营作品转向经营作家,目光瞄准了全国的一流作家,用富有创意的策划思路,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包装”,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并把文本与活动结合起来,在精心制作文本的同时,组织开展有影响的活动,以此激发、激活读者的需求,为图书销售培育和营造市场。著名作家郑渊洁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花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后,该社对此进行了精心打造,在《皮皮鲁总动员》这个统一品牌的统领下,将作者的作品以不同颜色为标识分批推出,包括“银红系列”、“橙黄系列”、“蔚蓝系列”等七大系列。以读者熟悉的“皮皮鲁”品牌形象来贯穿全套图书,增强这套图书的整体感。恢弘的气势,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了读者的购买欲望。该社编辑还组织了别开生面的皮皮鲁十周岁的生日活动及皮皮鲁总动员整体起航等活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宣传热潮,有效地激发、激活了读者的积极性,在短短2年中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品种增加到30余种,每个品种平均销售20万册,总销售达560万册,销售码洋达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