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我国出版行业跨国经营
发布时间:2019-08-05 21:49:15
2006年,在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国首次实现了20年来博览会版权贸易顺差。但就整体而言,引进大于输出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鉴于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汪继祥建议,建立中国出版物“走出去”长效机制——
中国出版如何“走”宽国际通途
实施政企分开,培育“走出去”主体
鼓励我国出版行业跨国经营
建立国家级出版翻译基金和版权输出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汪继祥认为,造成目前版权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分析说,从宏观方面,出版单位基本上停留在计划体制下,属事业单位、部门所有,“走出去”的动力不足,政府的扶持政策还不够优惠。从微观层面,其一,出版单位的自身实力还无法和国际大出版集团相比,在国际出版市场上还无法与其抗衡。其二,发展靠自身滚动发展,由于资本的限制,不可能通过资本并购,迅速发展壮大。其三,出版物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产品目标市场聚集在本土,英文图书品种较少。其四,国内出版社没有明显的国际性品牌,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国际化人才缺乏。其五,国内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吸引力,盈利模式还是以图书为主,图书以教材教辅为主。其六,语言问题也是出版物走出去的瓶颈之一,国内高质量的原创产品不足。
汪继祥认为,由于我国版权输出的积累还不够,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语言障碍、出版物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真正形成版权输出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版权产业已经形成规模,西方文化通过版权贸易形式正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为了加强文化输出,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扭转图书版权贸易的不良状况,必须建立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长效机制。汪继祥提出以下建议:
实施政企分开,培育“走出去”主体。逐步打破出版单位部门所有,鼓励国内传统业务相关的出版企业购并重组,可以增强自身实力与“走出去”的动力,培育“走出去”的主体。要实现出版要素重组关键在于对现行的出版体制深化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才有可能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
鼓励我国出版行业跨国经营。制定相关宏观政策,支持出版集团实行跨国经营,在世界建立自己的出版机构和办事机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资本运作,购并国外其他出版社,最大限度的占领国外市场和资源。目的是通过这些机构实现我们文化输出的发展战略。
建立国家级的出版翻译基金。建立国家级的出版翻译基金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中国图书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主要资助有能力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主流出版物市场的英文版图书,扩大国内英文出版物的规模。
建立国家级版权输出基地。政府统一规划并制定相关政策,比如书号和刊号资源、翻译经费、税收政策等等,扶持与奖励在图书版权输出贡献突出的出版企业。重点支持有能力的出版社、出版集团开拓国际市场,形成国家级的分类别的版权输出基地。
刘伟
最新资讯
-
08-31 0
-
08-14 2
-
08-09 0
-
12-21 0
-
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实施意见》结合出版实际做好六项工作 明确新闻出版工作的方向
08-28 0
-
08-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