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投入如何支撑核心期刊特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23 19:31:15
□本报记者 李雪昆
纵观一般期刊的发展规律,多为刊物质量—管理机制—服务保障—人文底蕴—品牌效应。质量作为第一要素,其快速提升需要有优秀的编辑等相关人才和先进的出版发行条件,这些均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因此,办刊单位的资金投入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而对于处在地级城市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而言,如果走常规路,靠单位资金扶持来生存和发展,无疑有些画饼充饥的味道。但该杂志用自己的方式不但实现了发展并得到了业界的认同,先后被中国科学文献索引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SA)》等八大国内外重要文献、文摘数据库收录为源期刊,今年更是获得“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奖”。谈及其中的发展过程,该刊总编辑宁志杰感慨万千。
绩效改革是关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成立之初,可以说是在缺人才、缺品牌、缺资金,无区域优势、无政策优势、无单位优势的困境中同大城市大单位众多知名品牌期刊开始了竞争。”宁志杰说道。
,也是源于其低投入产生优质高效内容的发展思路。在谈及这一思路时,宁志杰表示,要从机制上激励人,充分做到人尽其职,才尽其用,以有限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回报,实现“1+1>2”。
“其中,改革绩效分配机制十分关键。”宁志杰谈到,该刊早期员工绩效工资分配是参照主办单位非临床人员分配原则进行的,工作性质上虽与编辑专业有共性之处,但更多的是出现了不适应症。因此,引导员工思维价值观的取向转变很关键,从追求分配上的平等到追求机会上的平等。将分配向牵引杂志生命力的核心工作编辑岗位员工和骨干倾斜,试行专业有别(技术含金量)、按劳分配(劳动付出量)的绩效奖励弹性办法。此举极大地激励了每个人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尤其是骨干员工的潜力不断迸发,形成收入高不攀比、低不埋怨的公平竞争氛围。这一分配原则,不仅成为推动期刊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还为之后的吸引人才完善编辑部建设奠定了基础。
挖掘优势助品牌
谈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的质量,宁志杰认为,中国科学文献索引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SA)》等八大国内外重要文献、文摘数据库的收录是对刊物最好的肯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以低投入支撑着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特色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建立了完善的编辑出版规范和质量控制制度以及流程管理制度,而且孕育了独特的编辑出版文化,形成了严谨的编辑风格和学术风范,通过五方面优势为该刊品牌化经营战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宁志杰介绍到,其一是优质的专家资源。该刊编委会囊括了我国骨科专业全部院士和各重点高等院校知名教授及省市重点三甲医院矫形外科(骨科)领域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杂志的学术质量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支撑,也是刊物质量的首要保障。其二是独特的出版发行。该刊一直坚持以读者作者为中心和时效性快、实用性强、信息量广的办刊方针。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中文英文来稿并重,重视基础,突出实践。该刊作为国内骨科专业期刊中唯一的半月刊,出版过程中实现两种纸型两种价格,大大方便了不同读者的订阅和使用,有效吸引了读者的关注。其三是科学完善的质控保障。为了保证刊物学术质量和水平,该刊创建了严格的审稿制度、编辑加工制度和出版校对制度以及出版后复审奖惩制度等。。其四是逐步成熟的期刊文化。从某种意义来讲,科学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从诞生伊始即注重期刊文化建设,如语言文字规范化、编辑出版标准化、科学技术专业化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读者作者负责的精神,从而成为该刊长盛不衰的动力渊源。也正因为这样的办刊态度,2010年该刊成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首批馆藏文物。其五是形成了国际品牌。该刊印刷版、网络版向全世界同步发行,读者分布国内及31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且成功跻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如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已成为广大读者作者学习交流新技术、全面提升业务素质的重要刊物。
总结《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的发展历程,宁志杰认为,正是有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保障,杂志才能在有限的投入下实现了质的发展。回眸过去,展望明天,从创刊至今一直担任总编辑的宁志杰时刻告诫由他带领的编辑部团队,“心系读者作者,追求卓越”的办刊理念永远是努力目标,低投入产出优质高效内容的特色发展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最新资讯
-
08-08 0
-
08-05 1
-
04-17 0
-
08-10 2
-
09-01 0
-
02-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