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店20年兴衰
发布时间:2019-08-21 00:16:15
老出版人沈昌文曾对人言道,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创办了《读书》杂志,一是筹款盖起了三联书店。今年,在沈老先生的80大寿之际,三联书店只剩下了半壁江山……
最近20年,是北京乃至全国变化最迅速的时段。一些引人瞩目的“地理坐标”一夜之间冒出来,又一夜之间从地图上消失。
记忆中的地理坐标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一条商业街道在甘家口一带迅速蔓延。一开始,这条街上的摊位,主营新华书店买不到的特色挂历,兼卖书籍,后来挂历不好卖了,卖新华书店里买不到的图书成了主业。
一位资深读书人说,这条从卖挂历到卖图书的街道,就是后来兴起的民营书店的雏形。
当这条街道渐渐被时装生意占据时,图书一条街一度转战三里河一带。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书店一条街终于在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关村,找到了一个“靠谱”的落脚点,海淀图书一条街的兴起,为这些书摊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营地点。
1995年10月,一家以经营学术书籍为主的大型文化书店,紧邻北京大学南门创办起来,就是后来曾被媒体捧为“京城民营图书零售业四大天王之一”的风入松书店。
两年后的1997年,距风入松不远处、海淀图书街昊海楼地下一层,国林风书店的招牌也挂了起来。
资深读书人谢其章说,从那时起,民营的图书生意,开始有了体面的店面,与新华书店不同的开架售书的方式,让人眼中一亮,吸引了很多读者。
这是民营书店的“兴奋期”。“体面”一词,对当时几家雄心勃勃的民营书店来说,太过于低调。1996年6月开张的席殊书屋,在店面设计上匠心独具、霸气外露。
这家号称第一家做连锁的民营书店,第一个店面地址就选在了离民营“书店雏形”不远的车公庄一带。全通透的玻璃建筑风格,挑战着当时人们的视觉感受。
一位老读者至今记得,第一次走上席殊书屋的玻璃地面时,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二楼的地面也是玻璃的,踩上去脚下感觉空荡荡的,更绝的是,还有一块是探出去的,完全悬空,这在当年真从没体会过。”
席殊书屋是建筑大师张永和的手笔,也是当年他在北京留下的不多的代表作之一。
如今这个辉煌地理坐标,已经荡然无存了。
人,诗意地栖居
“人,,也是风入松书店的文化与价值追求。都说当年开民营书店的人是一群有理想的知识分子。风入松书店,就是北京大学教授王炜,携一批文人学者创办起来的。
“从学术衍生出一种产业,把产业变成一种文化”是当时大多数人开书店的理想。从1995年开张,到2009年“幻灭”,风入松得到了杨振宁、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汪道涵、厉以宁等大学者的鼎力相助。
其实从席殊书屋当年的顾问名单上,也能看出这种“文化战略”的经营思想。在席殊书屋上百人的顾问名单上,列出了像丁聪、卞之琳、巴金、冰心、、谢晋等这样的传奇名字,这样的传奇名字占了名单的近半数。
1997年,席殊书屋创办了书评性刊物《好书》杂志,一时间引领阅读风尚。作家余华曾评价《好书》说:“信息量之大之快是一流的,从文章的角度,也是一流的分量。”
2001年到2002年,是席殊书屋连锁店快速发展阶段,其鼎盛时期,曾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城市开设了560家连锁店,成为中国最大的图书连锁店。
此后,更多陆续开张的新书店,继续着“诗意地栖居”的理想,21世纪前后开张的一些书店,则力图让文化更有亲和力,引领一种生活方式。
21世纪初进场北京五道口学院区的光合作用书店,打起了“悦读”的牌。越来越多的书店,飘起了咖啡的香味。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一些文化人在书店,寻找着“慢生活”的理想状态。
而就在此后不久,在大多民营书店还维持着繁荣表象的时刻,盘子做得最大的席殊书屋,令人惊异地忽然倒下。
危机四伏的时刻
从上世纪90年代,到不久前媒体曝出“光合作用书店一片狼藉,店内图书和家具都被供货商哄抢一空”的惨状,从业者和观察者都认为,当年的辉煌表达的是一种理想,而真实的状况是“这十多年来,民营书店一直在惨淡经营”。
席殊书屋的跌落,尽管是当年的一个个例,而大多数书店,那时起就已经危机四伏。
从开张之日起,风入松、国林风两家紧邻的书店,热闹的价格战,就引得读书人议论、“围观”。
2006年,国林风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对面出台升级版第三极书局,三年下来,与对面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的价格战,打得筋疲力尽,败下阵来。
2009年10月3日,第三极迁回昊海楼原址,恢复国林风的名号,以图东山再起,而此举也只支持了短短的三个月。
2011年下半年,实体书店更是接连曝出坏消息:7月,拥有17年历史的曾被誉为“北京三大民营书店”之一的风入松书店关门停业;9月,扎根了17年的三联书店退出广州;10月五道口和现代城的光合作用书店,因欠债被债主哄抢而停业。
早在2010年,北京三联书店专营美术图书的二楼,为减轻经营负担就宣告停业出租。2011年这里便飘起了“雕刻时光”的咖啡香。
尽管书店卖咖啡,读者早已习惯多年,而买着别人的咖啡,令很多忠诚的老读者伤感。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是三联的一道风景:原本就窄窄的楼梯,常常坐满读者,留下更窄的通道行走,在狭小的空间里,看书的、过路的,安静地相安无事。
那种风景,令很多读者怀念,一位每天去三联看书的退休教授,伤感地说:“现在二楼不能去了,楼梯显得更窄了……”
在实体书店倒闭、停业、缩水的风潮下,有人说:消失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最新资讯
-
08-08 0
-
05-14 1
-
02-24 1
-
10-12 0
-
08-04 1
-
08-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