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CIP数据总体质量连年攀升
发布时间:2021-04-19 05:24:15
,这也是中国最权威的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简写为CIP)制作和管理机构继2006年和2007年之后第三次发布质检报告。抽检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的CIP数据总体质量有很大提升,但部分数据项目的准确性仍未达标。,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库是全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和出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出版单位要像对产品质量负责一样对产品数据质量负责。
质量三级跳
近年来,全国CIP管理工作年会公布CIP数据质量抽检结果广受业界关注。,此项调查效果明显,既为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提供了支持,又切实促进了数据质量的提高。“有的省局还将抽检结果作为评判所辖各社CIP工作优劣的依据和奖惩的依据。。
据介绍,2009年8月,,抽查范围为2008年12月各出版单位申报的CIP数据,主要针对数据申报的准确性和修订情况进行检查,对比的参照物是各出版单位缴送至中国版本图书馆的“馆藏样书”。抽检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的CIP数据总体质量比2006年和2007年有了很大提高,但部分数据项目的准确性仍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据悉,此次抽检共抽查数据13006条,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440家出版社,与2007年抽检涉及395家出版社相比涵盖面加大。抽检进行对比分析的项目涉及ISBN、正书名、副书名、丛书名、第一著作责任者和定价。抽检结果显示,只有副书名一项的准确率略有下滑,从2007年的91.36%降至90.93%。但是,对比2006年的88.87%仍为上升趋势,其他5项的准确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升。
艾立民说:“现在,绝大多数出版社已经形成收到数据认真核对、项目调整及时向CIP制作部门申请修订的习惯。”据悉,在此次2009年CIP管理工作会议上,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管理部门和出版社代表参加,是近年CIP工作年会出席代表最全的一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业界对CIP工作的高度重视。
小问题掣肘
CIP工作自1993年起在中国出版界试点以来,16年间逐步从手工转向互联网平台运作。尽管如此,由于多种原因,目前CIP工作的数据质量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仍须业界关注。
《2009年CIP数据质量抽检报告》显示,定价、责任者和书名是目前CIP数据质量中不稳定的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图书出版流程所限,部分图书在申报CIP数据时定价尚未确定,出版社只能提供估价。这份报告认为,最后的定价和估价一般是有改动的,由于修改量大,对于出书量大的出版社来说一一申请修订较为困难。
报告显示,因为作者项的情况比较复杂,加之修订量大,出版社不及时申请修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份报告举例说,作者项的改动既包括作者名称(个人和团体)的整体改动,也包括一些小改动。比如,申报时为“某某等”,而出版时将“等”一一罗列。出版社可能认为是小问题,而忽略申请修订工作,结果影响了数据质量。报告也提醒业界注意数据申请工作中存在的没有填报著作方式和没有将外文原名翻译成中文的问题。
报告还提及书名项数据质量问题。书名项出错除了因为作了或大或小的改动而忽略申请修订造成的之外,漏报也成为影响数据质量的一大原因。报告强调,由于书名项和图书内容关系紧密,其改动极有可能影响到图书的主题和分类,出版社须高度重视。
改进工作流程
“产生错误的原因,其实不外乎申报数据时有漏缺,数据变动后不修订。看似简单,用心去做就会提高准确率。”艾立民说。
,在今后几年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重点工程中数据库建设地位越来越重要,。艾立民表示,CIP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数据库质量。出版单位不仅要出合格的精神产品,也要出合格的数据;不仅要对出版产品的质量负责,也要对报出的数据质量负责。事实说明,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改进工作流程,特别是充分认识CIP数据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就可以实现CIP数据的准确无误。
最新资讯
-
08-16 0
-
07-29 0
-
06-04 1
-
08-16 0
-
08-29 1
-
08-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