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援疆 创新思路优势后发

发布时间:2020-02-22 04:16:15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5套节目和新疆电视台的6套节目全部上星传输覆盖;国家数字图书馆开通西北地区首家分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馆;通过“县级数字图书馆援疆行动”,建立155个数字图书馆及基层分支;少数民族译制语电视剧、动画片不仅满足新疆人民文化需求,还实现了“走出去”,影响力向中亚地区延伸……这些,都只是2010年新疆文化建设的一个个缩影。
,、广电总局、。既注重眼前需求,又重视长远规划;既注重输送资源,又重视人才培养;既要引进多样文化,又要展现自身魅力。文化援疆正走上一条稳健、高效的发展轨道,新疆文化建设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正取得跨越式的发展。目前,2010年各项任务基本完成。
  “告别沉闷,有声有响”
,加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建设。国家图书馆一次性为新疆基层图书馆赠送了20万册少数民族语言类图书。此外,中直院团还为新疆文艺院团捐赠了乐器和舞美器材429件。,实现南疆三地州流动舞台车全覆盖。
  为了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收看收听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广电总局通过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实现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全部上星传输覆盖,1.5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的633970户农牧民可通过直播卫星收看本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此外,乡村大喇叭广播工程完成全疆856个乡镇8688个行政村19088套大喇叭设备安装。
,继续实施“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免费赠阅6种文字图书317种235万册,5种语言音像制品74种64万盒。新建4000家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在南疆地区全覆盖。
  “告别沉闷,有声有响”,这些措施使得新疆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缓解了文化场馆不足、文化资源匮乏的状况,解了“燃眉之急”。然而,雪中送炭之后,文化援疆并没有止步。以此次援助为契机,为新疆文化发展把脉,未雨绸缪,从长计议。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译制一直是制约新疆文化建设的大难题。通过加大投入力度、设立译制基地,这一问题正从根本上得到缓解。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向新疆地区免费赠送电视剧、电视动画片译制片的数量分别是以往年份的2倍和3倍。9月,。
  “繁荣文化,人才是关键”
  2010年,,率先在新疆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机制,从资金上保障了文化援疆各项建设。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惠的方式,建立协作机制,加强联动,支持新疆文物事业加快发展。
  “输血”快速而有效地为新疆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然而,“输血”的同时如何“造血”?文化援疆将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上。文化繁荣,人才是关键。如何为新疆培养一大批既了解本地情况,又具备先进文化发展经验的人才,是激发新疆文化活力的治本之策。文化援疆在人才培训上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
  为加强新疆干部队伍交流和文化人才培训,,包括新疆文化管理干部民族团结培训班、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培训班、县级数字图书馆骨干培训、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专题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训等。
  “引进来,走出去”
  6月到9月,关牧村、魏积安、万山红、王宏伟等知名艺术家先后赴喀什、阿勒泰、石河子、哈密等地开展了慰问演出。
  9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携带经典童话剧《马兰花》,超级益智儿童剧《小吉普变变变》两个剧目走进新疆进行公益演出,演出32场,累计观众达1.3万人次,受到新疆各族小朋友的欢迎。此外,“锦绣浙江”、“这里是北京”等摄影展还先后在新疆举行,增进了新疆各族群众对各地民俗风情和文化的了解。
  各地优秀的文化艺术形式“引进来”,让新疆人民开阔了眼界。然而,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如何增进文化自信,挖掘和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是文化援疆更加关注的命题。通过一系列促进新疆文化“走出去”的措施, 新疆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8月2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面展示新疆珍贵历史文献的大型展览——“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开幕,各界群众10万余人参观展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文化援疆注重挖掘新疆自身的文化资源,促进其转化为作品,扩大新疆文化的影响力。8月,,创作一批展现新疆地域和文化风情的作品,并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专题音乐会。此外,。
  2010年,新疆文化交流活动频度空前。5月,。7月,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应邀赴印尼参加文化展演。9月,新疆作为主宾参加了第九届北京图书节。10月,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和新疆木卡姆艺术团部分演员组成中国民族艺术团赴土耳其参加由中国、土耳其政府共同举办的“感知中国——土耳其活动”开幕式及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据统计,2010年,新疆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文物)交流项目22项,人数136人,其中派出16个团(组),前往11个国家和地区。(记者袁 晞 智春丽)